他为什么总是与老师作对(1)
小A是个黑黑瘦瘦的男孩,话不多,看上去不是很灵活。第一次看见小A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样一个沉默的学生,居然会和老师作对。
事情还得从开学前的军训说起。那天,初二某班的全体学生在操场上集合训练队列行进,几个班上的调皮分子站在一起,不按要求做动作。班主任B老师走上前去批评了他们,其他几位学生都不再做声,惟有小A不买账,歪着脑袋,还回嘴。B老师的火“腾”地就上来了。也难怪,B老师刚从其他学校调过来,以前的学校还是个重点中学,哪见过这么冥顽不灵的学生,一下子控制不住,狠狠地批了他一顿,还说了些过激的话。从此以后,小A与班主任成了死对头:上课有意捣乱;老师让他补作业,他回一句:“要我补?”然后一甩门就跑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他,他不屑一顾;老师苦口婆心地规劝,他置之不理。几次交锋之后,老师灰心了,怎么会有这样不知好歹的学生?
在给小A咨询之前,我与班主任B老师碰了一次头。B老师看着我,深深叹了口气,说:“唉!这样的学生真是没法管了!”看得出,这件事让她伤透了脑筋。
第一次咨询
走进咨询室,小A瞥了我一眼,然后低头坐下。
“愿意和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
不知是心怀抵触,还是不知从何说起,小A始终一言不发。
干脆,我直截了当地问:“听说,你与老师发生了争吵,现在更是事事与老师作对,是这样吗?”
他勉强点了点头。
“能告诉我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吗?”
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开了口,如挤牙膏一般把那天的情形大致说了一下,末了,还加了一句:“我觉得不公平!”看得出来,他还窝着一肚子火呢。
在这种情形下,恐怕任何一句说教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我决定换一种方式。
“其实,在中学时代,我也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
出于好奇,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很快又把头低了下去。
“那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老师们也挺喜欢我。后来,学校调来一位新班主任,他对我却并不欣赏。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说话,被他发现了,毫不留情地批了我一顿。我很是不服气,从此以后不服管教,总是与班主任作对。但自那以后,上课时我无法认真听讲,成绩也就一落千丈。最后,我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停了一下,看了看小A,他没做声,低头听着。
“当时,我也没觉得有啥,可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不划算。”我话锋一转,话题又回到了他身上。“你觉得现在的你划算吗?与老师闹矛盾,恐怕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吧?”
大概没料到我会这样说,小A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想了好一会儿,终于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我开始询问他目前的情况。我得知,小A的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只是父母整日忙于生计,孩子小的时候疏于管教,等孩子长大了,又管不了了。小学时,开始小A的成绩还不错,可五年级时结识了一帮不求上进的朋友,荒废了学业。现在上课,老师讲的他听不懂,也就没了兴趣,索性破罐子破摔,等着混毕业了。
由于是第一次咨询,我没有更深入下去,只是叮嘱他回去好好想想,并预约了下一次咨询的时间。
(在本次咨询中,当来访者出现阻抗现象时,我采用“共感”和“自我暴露”的方法拉近与来访者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
第二次咨询
这一次,小A比预约的时间晚到了十几分钟。我没有过多地责备他,只是递了张餐巾纸,让他擦擦汗。
这一次的咨询比上一次顺利得多,小A没有阻抗,表现得相当合作,有问必答。
当谈到父母为了家庭,为了他,没日没夜地辛苦工作,小A似乎感到一丝歉疚,把头埋进了胳膊。
乘此机会,我说:“就算为了你的父母,你也应该与老师好好相处,努力学习,不是吗?”
小A点了点头,可紧接着又不服气地说:“其实我也不想和老师发生冲突,可B老师太严了,她总是针对我,说我上课迟到,说我不交作业,我那天只不过才迟到三分钟而已。”
“迟到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既然定下了时间,就应该遵守,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理。其实,准时到校对你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对吗?”我说。
小A没做声,顿了一会儿,他又咕噜道:“我就是没法适应B老师,我们以前的班主任C老师就不这样。”
“那其他同学能适应吗?”
“能。”
“他们能,你为什么不能?”
“要想让所有人都来适应你是不可能的,有的时候,得学着去适应他人。”我说,“这样吧,我给你讲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有一天,国王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游。由于路远,又不好走,国王回到王宫后,觉得脚痛得要命。愤怒的国王向天下诏令,让全国老百姓把所有的路都铺上光滑的牛皮。如果真的这样做,国家要花好多钱,老百姓的生活也将不再富裕。有一位大臣冒死上书,他对国王说:‘与其让老百姓把所有的路都铺上牛皮,不如您自己找块牛皮包在脚上,这样,您走到哪里脚都不会疼,老百姓也不会因此而受穷。’这位国王是位明君,高兴地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为自己做了一双牛皮鞋。”
“正如那位国王,让全世界都来适应你可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你主动去适应这个世界却相对更容易一些,是吗?”
故事讲完了,小A看着我,没发表任何意见,但看得出来,他听懂了。
“事实上,B老师也在适应。她来到一所新的学校,面对一群新的同事和学生,还得承受家庭的重担,她的压力也很大。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而你,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让老师下不来台,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能接受吗?”
我接着说:“老师也是人,难免也会感情用事,说错话,希望你能理解,能行吗?”
看来我的一大通“说教”没有引起小A的反感,他没有反驳,低头想了一会儿,终于轻声说了一句:“行!”
“那么,你准备怎么做呢?”
“我不想向老师道歉,但我会努力学习,报答老师对我的教诲。”
“那么,你准备怎样实施呢?”
这个问题好像把小A给难倒了,他也不知该怎么回答。
“你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吗?”
“没有。”
“那回家写一个,越详细越好,越具体越好。先列自己的短期目标,比如:期中考试达到什么样的成绩;再列出自己的长期目标,比如:初中毕业想考个什么样的学校等等。然后列个详细的计划和作息时间表,一式两份,写完后一份给我,一份自己留着,好吗?”
“好的。”小A爽快地答应了。
(本次咨询中,我用一个故事说明道理,避免了简单枯燥的说教。)
第三次咨询
没想到,小A的计划书这样特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要以好成绩报答老师对我的教诲……”不像个计划书,倒像份决心书,言辞倒也恳切,我颇受感动。于是,我拿着计划书去了B老师的办公室。 (汪 清)
事情还得从开学前的军训说起。那天,初二某班的全体学生在操场上集合训练队列行进,几个班上的调皮分子站在一起,不按要求做动作。班主任B老师走上前去批评了他们,其他几位学生都不再做声,惟有小A不买账,歪着脑袋,还回嘴。B老师的火“腾”地就上来了。也难怪,B老师刚从其他学校调过来,以前的学校还是个重点中学,哪见过这么冥顽不灵的学生,一下子控制不住,狠狠地批了他一顿,还说了些过激的话。从此以后,小A与班主任成了死对头:上课有意捣乱;老师让他补作业,他回一句:“要我补?”然后一甩门就跑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他,他不屑一顾;老师苦口婆心地规劝,他置之不理。几次交锋之后,老师灰心了,怎么会有这样不知好歹的学生?
在给小A咨询之前,我与班主任B老师碰了一次头。B老师看着我,深深叹了口气,说:“唉!这样的学生真是没法管了!”看得出,这件事让她伤透了脑筋。
第一次咨询
走进咨询室,小A瞥了我一眼,然后低头坐下。
“愿意和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
不知是心怀抵触,还是不知从何说起,小A始终一言不发。
干脆,我直截了当地问:“听说,你与老师发生了争吵,现在更是事事与老师作对,是这样吗?”
他勉强点了点头。
“能告诉我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吗?”
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开了口,如挤牙膏一般把那天的情形大致说了一下,末了,还加了一句:“我觉得不公平!”看得出来,他还窝着一肚子火呢。
在这种情形下,恐怕任何一句说教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我决定换一种方式。
“其实,在中学时代,我也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
出于好奇,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很快又把头低了下去。
“那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老师们也挺喜欢我。后来,学校调来一位新班主任,他对我却并不欣赏。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说话,被他发现了,毫不留情地批了我一顿。我很是不服气,从此以后不服管教,总是与班主任作对。但自那以后,上课时我无法认真听讲,成绩也就一落千丈。最后,我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停了一下,看了看小A,他没做声,低头听着。
“当时,我也没觉得有啥,可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不划算。”我话锋一转,话题又回到了他身上。“你觉得现在的你划算吗?与老师闹矛盾,恐怕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吧?”
大概没料到我会这样说,小A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想了好一会儿,终于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我开始询问他目前的情况。我得知,小A的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只是父母整日忙于生计,孩子小的时候疏于管教,等孩子长大了,又管不了了。小学时,开始小A的成绩还不错,可五年级时结识了一帮不求上进的朋友,荒废了学业。现在上课,老师讲的他听不懂,也就没了兴趣,索性破罐子破摔,等着混毕业了。
由于是第一次咨询,我没有更深入下去,只是叮嘱他回去好好想想,并预约了下一次咨询的时间。
(在本次咨询中,当来访者出现阻抗现象时,我采用“共感”和“自我暴露”的方法拉近与来访者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
第二次咨询
这一次,小A比预约的时间晚到了十几分钟。我没有过多地责备他,只是递了张餐巾纸,让他擦擦汗。
这一次的咨询比上一次顺利得多,小A没有阻抗,表现得相当合作,有问必答。
当谈到父母为了家庭,为了他,没日没夜地辛苦工作,小A似乎感到一丝歉疚,把头埋进了胳膊。
乘此机会,我说:“就算为了你的父母,你也应该与老师好好相处,努力学习,不是吗?”
小A点了点头,可紧接着又不服气地说:“其实我也不想和老师发生冲突,可B老师太严了,她总是针对我,说我上课迟到,说我不交作业,我那天只不过才迟到三分钟而已。”
“迟到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既然定下了时间,就应该遵守,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理。其实,准时到校对你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对吗?”我说。
小A没做声,顿了一会儿,他又咕噜道:“我就是没法适应B老师,我们以前的班主任C老师就不这样。”
“那其他同学能适应吗?”
“能。”
“他们能,你为什么不能?”
“要想让所有人都来适应你是不可能的,有的时候,得学着去适应他人。”我说,“这样吧,我给你讲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有一天,国王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游。由于路远,又不好走,国王回到王宫后,觉得脚痛得要命。愤怒的国王向天下诏令,让全国老百姓把所有的路都铺上光滑的牛皮。如果真的这样做,国家要花好多钱,老百姓的生活也将不再富裕。有一位大臣冒死上书,他对国王说:‘与其让老百姓把所有的路都铺上牛皮,不如您自己找块牛皮包在脚上,这样,您走到哪里脚都不会疼,老百姓也不会因此而受穷。’这位国王是位明君,高兴地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为自己做了一双牛皮鞋。”
“正如那位国王,让全世界都来适应你可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你主动去适应这个世界却相对更容易一些,是吗?”
故事讲完了,小A看着我,没发表任何意见,但看得出来,他听懂了。
“事实上,B老师也在适应。她来到一所新的学校,面对一群新的同事和学生,还得承受家庭的重担,她的压力也很大。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而你,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让老师下不来台,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能接受吗?”
我接着说:“老师也是人,难免也会感情用事,说错话,希望你能理解,能行吗?”
看来我的一大通“说教”没有引起小A的反感,他没有反驳,低头想了一会儿,终于轻声说了一句:“行!”
“那么,你准备怎么做呢?”
“我不想向老师道歉,但我会努力学习,报答老师对我的教诲。”
“那么,你准备怎样实施呢?”
这个问题好像把小A给难倒了,他也不知该怎么回答。
“你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吗?”
“没有。”
“那回家写一个,越详细越好,越具体越好。先列自己的短期目标,比如:期中考试达到什么样的成绩;再列出自己的长期目标,比如:初中毕业想考个什么样的学校等等。然后列个详细的计划和作息时间表,一式两份,写完后一份给我,一份自己留着,好吗?”
“好的。”小A爽快地答应了。
(本次咨询中,我用一个故事说明道理,避免了简单枯燥的说教。)
第三次咨询
没想到,小A的计划书这样特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要以好成绩报答老师对我的教诲……”不像个计划书,倒像份决心书,言辞倒也恳切,我颇受感动。于是,我拿着计划书去了B老师的办公室。 (汪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