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9126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5期
     摘要:我国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历经准备期、发展期和繁荣期近20余年的发展后,取得了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和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等较好的成效,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如发展规划与整合教育等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认真总结和反思基础上确定发展方向,以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为培养健全人才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源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于“人性关怀”思想,植根于学校心理学领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繁荣时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陆续开展了一些讨论、探索和课题研究。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对德育困境的反思基础上的,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5)、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1999~2005)、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000~2005)、人大复印资料网(1995~2005)、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1989~2005)及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网(2000~2005)为检索工具,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一、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始于对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起步于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尝试(1984年部分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1999年,教育部成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同年8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7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标志着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刊物。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分层、逐步、有序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起步晚、总体发展缓慢、心理健康教育落实难度大,是目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征。根据这种情况,我们从预备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阶段来探讨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预备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以班华教授《心育刍议》为标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舆论准备。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教育改革的启动,我国教育界由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开始转向关注智力发展,学生的智能开发得到高度重视。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有:1983年,林崇德教授在《中学生心理学》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问题;同年,燕国材教授提出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问题,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早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班华教授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989年,燕国材教授提出了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品质的问题;1991年,班华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心育刍议》一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同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素质教育讨论中,很多有识之士都强调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与重大作用[1]。这些研究和讨论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在西方“人性关怀”思潮影响下,出于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考,论者侧重于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探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具体实践还来不及关注。部分地区对学生心理卫生和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南京,杭州,1980;北京,1987;国家教委,1989),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但由于调查工具与评价标准的差异,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在思想上造成了—定混乱。缺乏一致的评价工具和标准,是时至今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加广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普遍开展,课题研究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调查[2],揭示了我国中小学生中各类情绪、行为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使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更加深入,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得到重视

    为进一步系统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原国家教委在“八五”、“九五”期间规划了多个重点课题,从不同角度入手,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据统计,仅“九五”期间,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就达70多项[3]。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出版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和读物,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逐渐深入

    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问题逐渐从对问题的揭示、重要性的强调,过渡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问题和指导基层教育实践的途径、方法、措施、内容和手段等研究领域。

    (三)繁荣期(1999年底至今),以教育部颁发《意见》(1999)和《纲要》(2002)为标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民间推动向官方主导发展,从基层探索到国家有计划地推进,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了发展正轨。

    1.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组织领导

    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4]。1999年8月,教育部颁发《意见》,第一次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2001年4月,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2002年8月,颁发《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及组织领导等方面的要求。

    在制定指导思想的同时,教育部和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石家庄、辽宁、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成立了相关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或协会)[5],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开展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科研培训、检查评估等工作,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 (黎龙辉 刘良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