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把握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心理教育因素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序言中强调:“小学音乐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心理品质、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教育。”在小学音乐课本中,有好多歌曲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如:《卖报歌》是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练的好素材,我在教学时以故事为载体,生动讲述小毛头乐观对待困难的故事后,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引导学生联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又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时,我通过听、唱、跳、奏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在听之前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之情;听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想像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情景;在教唱时不仅教孩子们会唱、唱好,而且还对国歌的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即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做介绍,启发同学们思考唱起国歌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所表现的音乐艺术形象中受到情操的感化,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的呼声不仅是前辈昨天战斗的号角,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祖国的进军号。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间的相互联系,让他们回想一年级学过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启发学生重新编配动作,且歌且舞,这样恰到好处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个结合点,将两个教材揉合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国歌》的认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对国旗崇敬、热爱的心情油然而生。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学生用口琴吹奏国歌的前奏。使学生在自己创造的乐声中体会三个三连音所塑造的矫健、雄壮的艺术形象,仿佛是进军的号角,铿锵的军鼓声,给人以激昂奋进的感觉,使作品的内涵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听听,唱唱,跳跳,奏奏”,使学生理解作品艺术形象及思想内涵。
二、发挥情感的作用,用音乐打动心灵
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当好情感的“二传手”,首先教师要对讲授的音乐作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抓住学生已有生活体验,激发美的情感;其次,教师要使自己感动起来,只有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学生才能随师“入境”。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描述,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作品之情便会情不自禁地融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如第七册《山谷静悄悄》,描绘大自然美景,反映地质勘探队叔叔在荒山野岭为国家找寻矿产的情景,它具有形象鲜明的特点,描写的景象是多数学生能感受的,我抓住歌曲的这一特点,由“薄薄的雾”、“淡淡的烟”、“花”、“溪流”、“野兔”,这些描写大自然美景的重点词切入,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把他们带入静谧的山谷之中,引起学生对山谷美丽景象的想像,使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另一方面,结合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因素来塑造地质队员的形象,并通过静悄悄的山谷与地质队员锤子击石叮咚声像美妙音符一样回荡在山谷中的对比,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使学生在感受表现和再创作中进入角色,动心移神地用自己的歌声打动自己,随着音乐的起伏进入一种忘我的、有感情的歌唱……最后那越来越弱的叮咚声他们唱得那么轻柔,优美,好像把人引入那诗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意境中。歌声唱完了,情感未了,学生还沉浸在音乐中,那山谷的美丽景色依然萦绕心间,地质队叔叔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地留在孩子们心中。
音乐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产生联想,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欲望,从而使心理素质得到升华。
三、发挥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高自封不合群。在教学中,我采用合唱、器乐合奏、集体的律动等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器乐合奏和合唱的全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全体同学团结一致,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上的配合一致;对音乐的理解,感情投入的一致,在“只有我们,没有我”的集体创作中,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在音乐中净化心灵,在音乐中启迪智慧,在音乐中发挥想像,在音乐中提高心理素质,在音乐中增强信心,在音乐中战胜自我!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万庄石油综一小学)
编辑/张宝玲 (张宝花)
一、把握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心理教育因素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序言中强调:“小学音乐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心理品质、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教育。”在小学音乐课本中,有好多歌曲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如:《卖报歌》是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练的好素材,我在教学时以故事为载体,生动讲述小毛头乐观对待困难的故事后,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引导学生联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又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时,我通过听、唱、跳、奏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在听之前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之情;听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想像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情景;在教唱时不仅教孩子们会唱、唱好,而且还对国歌的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即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做介绍,启发同学们思考唱起国歌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所表现的音乐艺术形象中受到情操的感化,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的呼声不仅是前辈昨天战斗的号角,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祖国的进军号。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间的相互联系,让他们回想一年级学过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启发学生重新编配动作,且歌且舞,这样恰到好处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个结合点,将两个教材揉合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国歌》的认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对国旗崇敬、热爱的心情油然而生。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学生用口琴吹奏国歌的前奏。使学生在自己创造的乐声中体会三个三连音所塑造的矫健、雄壮的艺术形象,仿佛是进军的号角,铿锵的军鼓声,给人以激昂奋进的感觉,使作品的内涵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听听,唱唱,跳跳,奏奏”,使学生理解作品艺术形象及思想内涵。
二、发挥情感的作用,用音乐打动心灵
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当好情感的“二传手”,首先教师要对讲授的音乐作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抓住学生已有生活体验,激发美的情感;其次,教师要使自己感动起来,只有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学生才能随师“入境”。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描述,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作品之情便会情不自禁地融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如第七册《山谷静悄悄》,描绘大自然美景,反映地质勘探队叔叔在荒山野岭为国家找寻矿产的情景,它具有形象鲜明的特点,描写的景象是多数学生能感受的,我抓住歌曲的这一特点,由“薄薄的雾”、“淡淡的烟”、“花”、“溪流”、“野兔”,这些描写大自然美景的重点词切入,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把他们带入静谧的山谷之中,引起学生对山谷美丽景象的想像,使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另一方面,结合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因素来塑造地质队员的形象,并通过静悄悄的山谷与地质队员锤子击石叮咚声像美妙音符一样回荡在山谷中的对比,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使学生在感受表现和再创作中进入角色,动心移神地用自己的歌声打动自己,随着音乐的起伏进入一种忘我的、有感情的歌唱……最后那越来越弱的叮咚声他们唱得那么轻柔,优美,好像把人引入那诗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意境中。歌声唱完了,情感未了,学生还沉浸在音乐中,那山谷的美丽景色依然萦绕心间,地质队叔叔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地留在孩子们心中。
音乐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产生联想,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欲望,从而使心理素质得到升华。
三、发挥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高自封不合群。在教学中,我采用合唱、器乐合奏、集体的律动等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器乐合奏和合唱的全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全体同学团结一致,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上的配合一致;对音乐的理解,感情投入的一致,在“只有我们,没有我”的集体创作中,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在音乐中净化心灵,在音乐中启迪智慧,在音乐中发挥想像,在音乐中提高心理素质,在音乐中增强信心,在音乐中战胜自我!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万庄石油综一小学)
编辑/张宝玲 (张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