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材《语文》为例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每一篇课文有其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这就决定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表现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
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课文,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如《荷花》、《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可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挑山工》、《我的战友邱少云》、《群鸟学艺》等课文可进行不怕困难、锤炼意志的教育;《小木船》、《会摇尾巴的狼》、《一个苹果》等课文可进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童第周》、《陶罐和铁罐》、《雷锋日记二则》等课文可进行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性
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像思想品德教材、政治教材那样直截了当。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文章字里行间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例如:《挑山工》一文,在挑山工的话中包含着坚忍不拔的哲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是以邱少云趴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揭示邱少云具有钢铁般的意志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濡染性
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是濡染。即教师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章中的“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分析词句的内在意义和感情色彩,剖析人物的心理、语言、外貌和行为以及赏析优美的环境描写等途径,让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熏染。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先运用挂图、录像、配乐朗诵等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令人神往的意境之中;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语句,想像又清又绿又净的漓江之水和又奇又秀又险的桂林之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那种游离于语言文字欣赏和听、说、读、写训练之外的说教,或在课文学完后“打补丁”式的或附加式的说教、谈感想等渗透方法,都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四、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充分认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后,还必须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从当前国内小学语文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是咬文嚼字。指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理解,使学生受到心理上的感染。
二是启发提问。指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问,让学生逐步深入地体会课文,从而受到心理上的启迪。
三是反复诵读。朗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充分接受信息,使学生受到深层次的熏陶。
四是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时可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真实地再现某种场景,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得到发展。
五是角色表演。小学生十分乐意参加角色表演。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更真切地受到感染,于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六是语文活动。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当开展适当的语文活动,以拓宽视野,增加练习机会;同时,通过语文活动,可进一步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教育体育局)
编辑/于洪 (姜岱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材《语文》为例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每一篇课文有其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这就决定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表现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
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课文,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如《荷花》、《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可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挑山工》、《我的战友邱少云》、《群鸟学艺》等课文可进行不怕困难、锤炼意志的教育;《小木船》、《会摇尾巴的狼》、《一个苹果》等课文可进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童第周》、《陶罐和铁罐》、《雷锋日记二则》等课文可进行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性
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像思想品德教材、政治教材那样直截了当。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文章字里行间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例如:《挑山工》一文,在挑山工的话中包含着坚忍不拔的哲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是以邱少云趴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揭示邱少云具有钢铁般的意志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濡染性
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是濡染。即教师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章中的“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分析词句的内在意义和感情色彩,剖析人物的心理、语言、外貌和行为以及赏析优美的环境描写等途径,让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熏染。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先运用挂图、录像、配乐朗诵等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令人神往的意境之中;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语句,想像又清又绿又净的漓江之水和又奇又秀又险的桂林之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那种游离于语言文字欣赏和听、说、读、写训练之外的说教,或在课文学完后“打补丁”式的或附加式的说教、谈感想等渗透方法,都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四、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充分认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后,还必须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从当前国内小学语文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是咬文嚼字。指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理解,使学生受到心理上的感染。
二是启发提问。指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问,让学生逐步深入地体会课文,从而受到心理上的启迪。
三是反复诵读。朗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充分接受信息,使学生受到深层次的熏陶。
四是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时可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真实地再现某种场景,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得到发展。
五是角色表演。小学生十分乐意参加角色表演。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更真切地受到感染,于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六是语文活动。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当开展适当的语文活动,以拓宽视野,增加练习机会;同时,通过语文活动,可进一步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教育体育局)
编辑/于洪 (姜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