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084
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帮助他们处理交往时的突发问题,提高他们交往的持续时间,进一步体验成功、提高自信。

    5.及时强化法 对孩子在交往中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表扬的范围包括“被忽视”儿童的个体表现和其他儿童的友好表现,特别是要在集体中给予表扬,以引起同伴的注意和羡慕;吸引其他儿童能够注意“被忽视”儿童的存在。

    6.大带小游戏 在班里开展大带小游戏,如到小班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穿鞋子;带小班孩子做游戏,让“被忽视”儿童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

    7.与受欢迎儿童配对游戏 在日常游戏中,教师有意识地把受欢迎儿童与“被忽视”儿童组合在一起游戏。因为受欢迎儿童性格一般较外向,不易冲动和发脾气,活泼、爱说话、胆子较大,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掌握使用的策略多,有效性、主动性、独立性、友好性均较强。而“被忽视”儿童性格内向,好静、慢性、脾气小、不易兴奋和冲动,不爱说话、胆子较小。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掌握和使用的策略较少,主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均较差,较多地使用退缩性(独自玩、离群)、依赖性策略。所以我们采取把这两类儿童进行游戏配对,让“被忽视”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8.家园合作法 与“被忽视”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要求家长能多与孩子游戏,建立民主型的家庭关系;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与朋友或邻居的孩子游戏,但建议家长选择个性宽容、活泼大方的孩子,使自己的孩子容易获得交往成功、增强自信)。

    9.后测 在实施干预策略之后,采用与前测相同的澜量方法和工具进行。

    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培养,我们在大班第二学期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了两次同伴现场提名,这些“被忽视”儿童的提名数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他实验组幼儿的同伴提名数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师的观察记录和问卷表中,也都反映出了他们在交往行为特征和社交地位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同伴现场提名比较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10个被试幼儿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和培养,两次同伴提名、正提名分由实验前的14分上升到实验后的80分,两次正提名分平均提高了71%,两次提名的负提名分由10下降到5,说明我们的干预策略是积极有效的,实验组幼儿已经引起了同伴的关注并且被同伴接纳和欢迎。而控制组的幼儿由于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在同伴提名时正负提名分变化都不大,正提名分由实验前的15分下降到实验后的12分,负提名分由实验前的9上升到实验后的u,总的正负提名分为24-23,几乎没有变化。

    二、教师对幼儿交往能力的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幼儿的交往能力差异不显著,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指导和专门的训练,两组幼儿的交往能力差异极显著。实验结果也再次证明了我们的干预策略是积极、有效的,可以改变被忽视幼儿的社交地位。

    讨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幼儿的社交地位正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者——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班级里“被忽视”儿童的存在,不能因为他们都是班里的乖孩子,不引人注目、不惹是生非,而忽略他们。同时也不能因为被忽视幼儿的好教好管而忽视了对他们同伴关系的培养。及早发现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倾向,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帮助“被忽视”儿童改变社交地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虽然幼儿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比较大,但是在自然状态下幼儿“被忽视”的社交地位有较大的稳定性。表现在:控制组的幼儿在同样经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幼儿的同伴正负提名分基本保持不变,而20%的幼儿的同伴提名分却在下降,他们的社交地位处于更不利于自身社会化发展的境况。虽然有人认为,没有必要过分重视幼儿的社交困难和消极行为问题,也没有必要采取专门的矫正措施,因为大部分被忽视幼儿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改变自己的交往方式、增加交往技巧。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以及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幼教实践经验,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幼儿期总是处于一种低社交地位,那么他们就不能产生良好的归属感,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每天处于一种孤独、徘徊、矛盾、压抑的心理状态,就会失去许多向同伴学习、形成良好行为、品德和社会交往所需要的社交技能的机会,可能会对其社会化过程和水平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被忽视”儿童提高和改善社交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三、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交地位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养工作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和内容。新《纲要》要求我们每天为幼儿安排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能够在自由活动时间学习用语言与人交往,与同伴做一些喜欢的游戏。教师则通过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但是目前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却为数不多,表现在有的教师因为园领导的课表活动安排过于紧密而剥夺了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有的教师虽然安排了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却由于忙于整理或准备教学活动的材料而忽视了教师的观察与引导作用,不了解每个孩子的同伴关系,即使关注也是针对那些经常淘气、发脾气的“被拒绝”儿童,而那些默默无闻、不引人注目、不惹是生非的“被忽视”儿童却经常处于教师的视野之外。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认真观察幼儿的交往活动.特别是关注那些不声不响的乖孩子,了解他们的交往行为和结果,积极制定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同伴关系。

    2.积极创设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韦民新大学词典》把同伴定义为“彼此之间地位平等的人”。心理学家也认为,同伴是“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积极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家庭亲子关系中的儿童多处于被关注、被动的地位,因而不需要儿童自己去发起或维持与父母的交往;集体活动中的同伴关系由于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和行为规则多,也不需要儿童主动地发起或参与。而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一方面要向对方发出交往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从而尝试、练习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调整;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观察同伴的社会行为,学习对自己而言是新的社交手段,从而丰富自己的社交行为。因此,教师应为其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让儿童在乎等、自由的交往过程中,关注同伴的反应和态度,并提高 (孔英萍)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