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072
播种快乐 收获幸福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杭州市余杭市(2002年撤市设区)就开始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998年,在市教育学会中成立了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以学术团体的方式,介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002年,为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切实推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余杭区教育局成立了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心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创建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推广工作。至今,区所有中小学校均建站,其中68所学校心理辅导站为区心理辅导合格站,5所心理辅导站为杭州市心理辅导优秀站。在课程推广方面,根据杭州市教育局要求,小学高年段以上的中小学各年级,每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不少于3课时,我们区始终坚持,由班主任落实在班(队)活动中。在这一坚持了四年的做法背后,有着我们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在此愿与大家共享。

    之所以选择班主任来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起初仅仅是解决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在当时,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还为数较少,面对众多学生,很难照顾周全。其实,即使到现在,全区已经有了数百位参加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然而,面对十余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仍无异于杯水车薪。班主任,担负着对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面最大而时间又最长,同时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们发现,由班主任在班(队)活动中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着许多专职Jb理辅导教师开课所不能及的优势;同时在改善学校心理环境上也会带来很好的效果。

    一、班主任选择的辅导主题往往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更具针对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学习心理辅导、情绪心理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生涯辅导、性心理辅导、休闲生活等多方面。专职教师在选择主题时,由于往往只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整体情况选择主题、设计活动,很少能考虑到每一个班级不同的情况。而班主任主持班级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直接的接触,在选择主题时,往往会更多地考虑到班级的实际情况、目前的一些问题及学生的实际。因此,活动设计更具针对性。

    本区一位职高班主任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班上的学生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很少有计划,更谈不上节约用钱。有的学生在每节课后都去光顾小卖部,甚至下课十分钟,光顾小卖部的次数在两次以上。这样的消费状况,使这位班主任感觉到要让学生重新认识钱,并学会合理地使用钱。为此,班主任开设了一堂以“钱”为主题的课。在开课前,班主任让学生记录了开课前十天从自己口袋里消费出去的钱,并简单地排演了一个关于学生下课时上小卖部购物的小品。由于课的设计本身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学生{B感兴趣,在课中有很多的体验和感悟。

    类似的情况相当普遍。新课程比较强调合作理念,在进入新课程后,一位初中的班主任发现班级的许多学生竞争意识强,但却不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小组合作、讨论时效率很低。根据这一情况,班主任设计了《竞争与合作》这样一堂课。小学一位班主任发现班上的学生在面对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时,常常不知所措,无从着手,甚至产生抱怨和逃避,因此,上了一堂《困难像弹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课中,设计了一些孩子们实际生活中常常面对的困难,通过游戏、体验、讨论、活动,逐渐消除对困难的恐惧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余杭区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每学期,心理辅导站根据学校或年级的整体情况,向班主任提供3~5个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及大量相关资料,供班主任选用,班主任可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选用提供的主题与资料,也可根据教材另外自选主题。这样,就使专业的辅导力量和班主任的优势有了更好的整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由班主任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班主任与所带班学生的沟通创建了新的平台,由此也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优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设之初,集教师、班级管理者和心理辅导员三种角色于一身的班主任,往往难以彻底摆脱传统的班主任身份,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心理辅导员身份,不自觉地把“管”学生的意识带进了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努力后,心理辅导员的身份渐渐改变了班主任的理念和方法。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首先就要求改变执教者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民主、平等、能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然而,平等、理解是一道师生关系并不容易跨越的坎。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老师们总说,我们还不是为了学生好!孩子们却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而当开始尝试着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班主任却必须开始学习关注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当班主任们试着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对方的心情时,班主任也开始了“理解他人”的学习;当班主任们和学生一起参与“给自己名字编故事”、“为未来的你画像”、“优点轰炸”、“生命线上的成功”、“学会赞赏别人”等活动时,班主任开始学习客观地评价学生、发展地看待学生;当班主任们和学生一起学习怎样“做个受欢迎的人”,传递“悄悄话”,一起在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中分享经历、感受和想法时,师生之间就开始架构起了沟通的桥梁。

    我们对学校心理辅导合格站评估时,和教师座谈中,很多班主任谈到了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喜爱之情和活动课给师生关系带来的令人欣喜的转变。比如,一个农村小学的班主任谈到,在上了一堂“老师,我和你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后,她明显地感到学生与她的心更贴近了:孩子们有了烦恼,愿意向她倾诉;有了问题,愿意寻求她的帮助;有了快乐,也愿和她共同分享。诚然,一学期中开设3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我们不可能对心理辅导的效果抱太大的奢望。但假若它能使师生关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朝积极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哪怕是一小步,这意义也非同小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主任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理念和方法上不断更新后,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当他能给学生以理解、信任、尊重和信心时,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为班主任成长创建了新的平台

    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在本区推广以来,区指导中心十直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是,我们发现:仅仅有理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再生动、再有启迪的专家讲座,再有权威的心理健康教育书刊资料,再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介绍,对斑主任而言,都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只有当班主任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尝试后,才会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魅力正在于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才会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改变。而对班主任而言,教育观念的改变同样需要以活动为载体。活动课的尝试和课后的研讨,正是这样一种很有效的载体。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能真正有效地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走进每一所校园,区指导中心组织了多次研讨活动。仅2005年,中心就组织了11次区、片级活动课互动研讨,共700余人次参与。在研讨活动中,老师们就活动课的设计、心理辅导的理念、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学生的感悟体验等方面畅所欲言。在研讨中,一些刚刚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发现,原来平等就体现在“可以吗”、“请”、“能分享吗”等字里行间;在研讨中,老师们发现,一次发自内心的赞赏,会让学生感动,让师生的距离缩小;在研讨中,老师们发现,原来微笑有如此大的力量,他们开始学习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尝试和课后的研讨,提高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水平,为教育观念的改变提供了土壤。

    在这几年的探索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尝试和研讨,远胜于任何一种单一的培训,它为班主任成长创建了新的平台。2005年12月,在河南开封举行的“三市一区”第20届德育工作研讨会上,余杭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新平台”为主题,代表杭州市进行了大会交流,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情关注。然而,欣喜之余,我们发现,由区中心组织研讨活动,能参加研讨并从中受益的仅仅是心理辅导员和一部分班主任。因此,今年,在开展区、片级研讨的同时,中心鼓励学校心理辅导站尝试组织校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研讨。我们希望,通过校级研讨,使全区的班主任都能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校园,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所进行的探索,切入点仅仅是一学期的三堂课,但我们却希望我们的收获不仅仅只在课堂中。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校园,使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我们希望播种快乐在学生的成长中,我们还梦想着收获教育的幸福。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何 妍 (蔡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