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高中语文课本资源担当生命教育重任
根据中国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成为第五大死亡原因。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位列第一死因。我这学期在高一学生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5份,其中有过自杀念头的有60人,高达32%。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但是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我想切实可行的办法是生命教育与各学科结合。培养教师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鼓励他们从课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资源,生命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成长、生存、享受和发展以及唤醒生命意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目前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是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我想除了这一途径,生命教育贯穿所有课程之中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正是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我针对高中第一册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人文教育的主题确定为——承受挫折、接受磨砺,让生命之花傲然盛开。以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切入点,将一个学期的人文教育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鲁迅的《呐喊,自序》、房龙的《宽容序言》以及文言文单元的孔子、孟子的经历为佐证,强化生命教育的主题,从而实现利用语文课文资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一、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义在于它的内容里涉及了两个世界“理想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世俗的世界(喂马劈柴、通信、)”的抉择,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理想的世界,与幸福的世俗世界进行了决裂。海子在写下这首诗两个月后自杀了,所以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便可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世俗”的冲突的问题。在讲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海子的自杀是坚持了理想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在讲解完海子的两个世界的抉择后,学生用诗歌《致海子》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的理解和启示。如有学生写道:
致海子
舒梦乔
从现在起,忘却烦恼。
从现在起,享受生活。
路一旦走过,就不会在乎曾经的坎坷。
你要张开双臂迎接生活的挑战,理想的征途不会永远平坦。
这一节课融课文的分析和学生的主动表达为一体,对学生构成一定的内在冲击。有一个学生原来非常认同海子的自杀行为,甚至也想模仿海子的自杀,在上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写道:“这节课我了解到海子的死以及老师对他的讲评。我学到了海子的死是背弃了理想与现实,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其实也很欣赏海子,也期盼过像他一样。但现在我明白了……”我还通过拓展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人类的每一个脚印中。只有能直面冲突、能够隐忍、能够积极与现实沟通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以顽强的生命为激励
《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节选部分表现的是母亲和地坛给予作者的无限的宽容和永恒的等待,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命途多舛的青年面对生死抉择的思考。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每星期必须到医院做三次血液透析。病中的史铁生坚持写作,所以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史铁生是勇敢的,他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在生死问题上的懦弱和坚强。在文中,他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对于史铁生,母亲对于史铁生远远超出了给予生命的分量。她们给了史铁生活着的精神支柱,是的,死不必着急;那么我们得全身心地用一辈子思考如何活着、如何爱人。在读了史铁生的作品以后,我启发学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坛”和“母亲”,我们在接受她们爱的同时应当想到如何发挥自身生命的最大的价值。
如果说史铁生是个身残志坚的典范,那么孔子、孟子他们则是我们民族道德思想的楷模。以往讲孔子、孟子常常把他们神化,我尝试着让孔子、孟子变成一个普通人。他们从小坎坷的经历、他们处处碰壁的境遇、他们执着不渝的精神、他们可贵的责任和使命感、以及他们思想上的局限等等。也许因为不再那么高大全了吧,学生反而喜欢他们了。从而由喜欢人到喜欢他们的思想,在学完这一单元后,我让学生写一句你对儒家思想记忆理解最深刻的话。可喜的是50%学生的人写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不只是课文上中的句子。这也说明孔孟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
古有孔孟、今有史铁生无不在印证着生命中充满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生命中充满了这样那样的不如人意。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苏轼说:“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成大事者需要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生活、工作、学习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活着也需要顽强的生命力,而孔孟、史铁生将是学生寂寞生命的旅伴。
三、以承担责任和播撒阳光为使命
当史铁生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情后,开始用自己的笔和生命来解释如何活着这个问题了。正如在授奖词说的那样:“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希望唤起了人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自序》中鲁迅在仙台学医,画片上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的一幕让他毅然弃医从文。是什么让鲁迅改变了人生的设计?是什么让鲁迅在寂寞中依然呐喊?不是待遇不是荣誉,而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宽容序言》中那个找到山外世界的漫游者,不惜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回到无知山谷,将山外绿色牧场的信息告诉给山谷里无知的人们。他被处死了,但我相信当无知山谷的人们沿着他开辟的道路来到绿色牧场时,他一定微笑了。是勇于承担祖国和民族的责任,让鲁迅和漫游者的名字永被铭记,让民族精神和文化生生不息。在世屏文化融合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承担责任呢?在物欲横流、缺乏精神追求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精神呢?还要不要传播高尚的精神呢?鲁迅到了今天会沉默吗?漫游者到了现在会停滞探索的脚步吗?这些问题我提给了学生们,学生们也积极地思考了,在思考中他们会形成承担责任和传播阳光的使命的。是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优秀文化合格的传承者和爱心阳光的播撒者,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一定会阳光灿烂。
四、从课本中挖掘生命滋养之源,浇灌学生心灵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沉重的,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已身负重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度过一生,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贡献:留下稳立于花冈岩石上的、高墙矗立的楼房,留下郁郁葱葱的茂密的林木和硕果累累的苹果园”。而我们的中学生现在面对一点点挫折便冒出自杀或杀人的念头,其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存的价值。产生过自杀念头是可怕的,唤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迫在眉睫,只有尊重自己的生命才能尊重别人的生命,从而敬畏一切自然界的生命。成功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尊重生命、反思生命的典范之作,带着生命教育这份责任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材,或许在解读作品中很自然地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唤醒生命意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二中)
编辑/张宝玲 (唐中云)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成长、生存、享受和发展以及唤醒生命意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目前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是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我想除了这一途径,生命教育贯穿所有课程之中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正是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我针对高中第一册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人文教育的主题确定为——承受挫折、接受磨砺,让生命之花傲然盛开。以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切入点,将一个学期的人文教育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鲁迅的《呐喊,自序》、房龙的《宽容序言》以及文言文单元的孔子、孟子的经历为佐证,强化生命教育的主题,从而实现利用语文课文资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一、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义在于它的内容里涉及了两个世界“理想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世俗的世界(喂马劈柴、通信、)”的抉择,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理想的世界,与幸福的世俗世界进行了决裂。海子在写下这首诗两个月后自杀了,所以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便可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世俗”的冲突的问题。在讲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海子的自杀是坚持了理想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在讲解完海子的两个世界的抉择后,学生用诗歌《致海子》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的理解和启示。如有学生写道:
致海子
舒梦乔
从现在起,忘却烦恼。
从现在起,享受生活。
路一旦走过,就不会在乎曾经的坎坷。
你要张开双臂迎接生活的挑战,理想的征途不会永远平坦。
这一节课融课文的分析和学生的主动表达为一体,对学生构成一定的内在冲击。有一个学生原来非常认同海子的自杀行为,甚至也想模仿海子的自杀,在上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写道:“这节课我了解到海子的死以及老师对他的讲评。我学到了海子的死是背弃了理想与现实,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其实也很欣赏海子,也期盼过像他一样。但现在我明白了……”我还通过拓展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人类的每一个脚印中。只有能直面冲突、能够隐忍、能够积极与现实沟通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以顽强的生命为激励
《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节选部分表现的是母亲和地坛给予作者的无限的宽容和永恒的等待,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命途多舛的青年面对生死抉择的思考。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每星期必须到医院做三次血液透析。病中的史铁生坚持写作,所以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史铁生是勇敢的,他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在生死问题上的懦弱和坚强。在文中,他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对于史铁生,母亲对于史铁生远远超出了给予生命的分量。她们给了史铁生活着的精神支柱,是的,死不必着急;那么我们得全身心地用一辈子思考如何活着、如何爱人。在读了史铁生的作品以后,我启发学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坛”和“母亲”,我们在接受她们爱的同时应当想到如何发挥自身生命的最大的价值。
如果说史铁生是个身残志坚的典范,那么孔子、孟子他们则是我们民族道德思想的楷模。以往讲孔子、孟子常常把他们神化,我尝试着让孔子、孟子变成一个普通人。他们从小坎坷的经历、他们处处碰壁的境遇、他们执着不渝的精神、他们可贵的责任和使命感、以及他们思想上的局限等等。也许因为不再那么高大全了吧,学生反而喜欢他们了。从而由喜欢人到喜欢他们的思想,在学完这一单元后,我让学生写一句你对儒家思想记忆理解最深刻的话。可喜的是50%学生的人写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不只是课文上中的句子。这也说明孔孟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
古有孔孟、今有史铁生无不在印证着生命中充满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生命中充满了这样那样的不如人意。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苏轼说:“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成大事者需要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生活、工作、学习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活着也需要顽强的生命力,而孔孟、史铁生将是学生寂寞生命的旅伴。
三、以承担责任和播撒阳光为使命
当史铁生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情后,开始用自己的笔和生命来解释如何活着这个问题了。正如在授奖词说的那样:“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希望唤起了人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自序》中鲁迅在仙台学医,画片上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的一幕让他毅然弃医从文。是什么让鲁迅改变了人生的设计?是什么让鲁迅在寂寞中依然呐喊?不是待遇不是荣誉,而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宽容序言》中那个找到山外世界的漫游者,不惜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回到无知山谷,将山外绿色牧场的信息告诉给山谷里无知的人们。他被处死了,但我相信当无知山谷的人们沿着他开辟的道路来到绿色牧场时,他一定微笑了。是勇于承担祖国和民族的责任,让鲁迅和漫游者的名字永被铭记,让民族精神和文化生生不息。在世屏文化融合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承担责任呢?在物欲横流、缺乏精神追求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精神呢?还要不要传播高尚的精神呢?鲁迅到了今天会沉默吗?漫游者到了现在会停滞探索的脚步吗?这些问题我提给了学生们,学生们也积极地思考了,在思考中他们会形成承担责任和传播阳光的使命的。是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优秀文化合格的传承者和爱心阳光的播撒者,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一定会阳光灿烂。
四、从课本中挖掘生命滋养之源,浇灌学生心灵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沉重的,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已身负重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度过一生,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贡献:留下稳立于花冈岩石上的、高墙矗立的楼房,留下郁郁葱葱的茂密的林木和硕果累累的苹果园”。而我们的中学生现在面对一点点挫折便冒出自杀或杀人的念头,其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存的价值。产生过自杀念头是可怕的,唤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迫在眉睫,只有尊重自己的生命才能尊重别人的生命,从而敬畏一切自然界的生命。成功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尊重生命、反思生命的典范之作,带着生命教育这份责任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材,或许在解读作品中很自然地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唤醒生命意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二中)
编辑/张宝玲 (唐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