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在价值取向、基本观念,还是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发展的思想。众所周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方面组成的;而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都是统摄于心理这一系统之中,它们都服从于心理形成与发展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于“五育”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因此,新课改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心理的健康及心理素质的健全有助于课改的顺利开展;反之,则可能阻碍课改的进行。
然而反观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存在诸多的误区,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有: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陷入了困境,面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何种模式进行之类的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一个正确方向发展,更关系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全面、深入地顺利开展。为了走出误区,摆脱困境,推动新一轮课改的顺利开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改进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在近年来频繁使用,但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界定。学者们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社会适应标准;一是医学标准。医学标准由于其适用范围窄,不怎么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一直以来多数学校认同并采用的是社会适应标准。然而,目前西方学术界受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已开始由社会适应标准向适应和发展标准并重过渡。我国新一轮课改所强调的学生主动发展正是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体现。受西方学术界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重将适应和发展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的学者还明确提出以学生的“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作为判断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该标准与新课改所持有的理念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根据这一标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完善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环境,能主动寻求、探索自我发展途径以及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目前人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人为地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2)将心理健康教育等于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3)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人格教育。(4)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传授心理知识。上述认识如果不加以澄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在素质教育、新课改中发挥应有作用。依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目标,可以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整合为:(1)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良好的态势中,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功能。(2)提高学生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消极、被动地解决学生心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心理防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功能。(3)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良好人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此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4)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相应情境中产生条件性反应,表现出与之匹配的行为,进而提高适应能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现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片面化的倾向,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耐挫折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动机、学习适应)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方面提供咨询服务)。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的误区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部分:(1)适应学习。如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疲劳的预防,应考心态的调整。(2)适应生活。如生活环境的熟悉,合理应对因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3)适应人际关系。如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4)学会做人。处理好个人和集体规范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5)发展智能。如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掌握各种基本思维方法。(6)发展个性。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悦纳自己。(7)发展社会性。如发展学生责任感、奉献感、合作意识。(8)发展创造性。如培养学生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潜能。这八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新课改所强调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精神有吻合之处,也是课改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趋势的反映。
四、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现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种多样,可分为:(1)以药物一心理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2)以行为矫正为主的社会学模式。(3)以心理辅导为主的教育学模式。(4)以心理学理论为主的心理学模式。这些模式都只是从某一学科出发构建的单一模式;难以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而目前学校流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对这种将学生看作病人的医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目前,许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整合,试图探索合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例如,有学者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该模式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为基本目标,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和发展学生智能、人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容,通过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这五个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江背初中)
编辑/何 妍 (曾小平 谌志伟)
然而反观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存在诸多的误区,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有: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陷入了困境,面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何种模式进行之类的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一个正确方向发展,更关系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全面、深入地顺利开展。为了走出误区,摆脱困境,推动新一轮课改的顺利开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改进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在近年来频繁使用,但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界定。学者们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社会适应标准;一是医学标准。医学标准由于其适用范围窄,不怎么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一直以来多数学校认同并采用的是社会适应标准。然而,目前西方学术界受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已开始由社会适应标准向适应和发展标准并重过渡。我国新一轮课改所强调的学生主动发展正是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体现。受西方学术界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重将适应和发展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的学者还明确提出以学生的“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作为判断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该标准与新课改所持有的理念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根据这一标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完善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环境,能主动寻求、探索自我发展途径以及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目前人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人为地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2)将心理健康教育等于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3)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人格教育。(4)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传授心理知识。上述认识如果不加以澄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在素质教育、新课改中发挥应有作用。依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目标,可以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整合为:(1)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良好的态势中,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功能。(2)提高学生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消极、被动地解决学生心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心理防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功能。(3)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良好人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此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4)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相应情境中产生条件性反应,表现出与之匹配的行为,进而提高适应能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现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片面化的倾向,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耐挫折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动机、学习适应)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方面提供咨询服务)。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的误区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部分:(1)适应学习。如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疲劳的预防,应考心态的调整。(2)适应生活。如生活环境的熟悉,合理应对因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3)适应人际关系。如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4)学会做人。处理好个人和集体规范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5)发展智能。如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掌握各种基本思维方法。(6)发展个性。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悦纳自己。(7)发展社会性。如发展学生责任感、奉献感、合作意识。(8)发展创造性。如培养学生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潜能。这八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新课改所强调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精神有吻合之处,也是课改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趋势的反映。
四、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现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种多样,可分为:(1)以药物一心理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2)以行为矫正为主的社会学模式。(3)以心理辅导为主的教育学模式。(4)以心理学理论为主的心理学模式。这些模式都只是从某一学科出发构建的单一模式;难以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而目前学校流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对这种将学生看作病人的医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目前,许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整合,试图探索合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例如,有学者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该模式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为基本目标,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和发展学生智能、人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容,通过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这五个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江背初中)
编辑/何 妍 (曾小平 谌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