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跳楼的女孩(1)
人物和事件
“快乐屋”在学校的四楼,学生们说我是“住在‘快乐屋’里的‘叶子姐姐’”,出现问题,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跑到“快乐屋”来。这不,一天,我刚出“快乐屋”的门,几个女生迎面跑过来,“叶子姐姐,不好了,你快点来啊,有个同学说要跳楼啊!她说她爸爸妈妈要离婚!她要跳楼!”
“在哪里?”我匆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刚下楼梯,那位要跳楼的四年级女生小奕也正走上来。小奕是一个身体比较肥胖,比同龄女孩看起来较成熟的学生。她步子很缓慢,似乎很累,两眼无神,泪水还在流淌,一边扶着楼梯走上来,一边用手不停的抹眼角的泪水。
我抚摸着她的头,和她一起走进“快乐屋”。在把看热闹的学生哄回去后,我轻轻地关上了门。
我把她搂了过来,她立即在我的怀里大哭。待她平静之后,我问:“告诉叶子姐姐,为什么而伤心,好吗?”
出乎我的意料,她说的不是爸爸妈妈离婚的事,而是和同学交往的事。原来,由于身体肥胖,班上的一些调皮学生给她起绰号为“猪”、“肥猪”。在做眼保健操的时候,她因为没闭上眼做,而被一位管纪律的男生甩了一句:“不会做啊,真是大白猪!”刚刚在体育课上,她因为未能完成一个动作,旁边的一位男生笑她:“肥猪,不要在学校学习啦,去猪圈里养身体吧。”惹得她很气愤,她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同时,这让她也觉得自己真的很丑,人家女孩子都是漂漂亮亮的,为什么自己会长成这样。
情绪ABC理论运用于同伴交往咨询中
情绪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得出的。它的主要观点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身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那么对小奕诉说的这件事——同伴交往引起的苦恼,我是如此进行分析的:
A诱发事件——小奕身体肥胖,被取笑为“肥猪”
B个体信念——小奕觉得自己丑,觉得受到了同学的人格侮辱
C行为结果——逃避同伴交往,想跳楼
所以,要改变小奕的“想跳楼”的行为结果,就得从小奕所持的信念着手。我采用认知辅导,引导她重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树立自信,以积极的情绪面对生活。
谈话以猪的问题开始,我决定让她爱上“猪”而不是讨厌“猪”。我问她:“是不是很讨厌猪啊!”她轻轻点了点头。
“为什么?”
“猪很脏,好吃懒做,又肥又笨,其他同学就是看我身体胖才有意取笑我的。”
“你能说说猪除了这些,有什么优点吗?”
她想了一会,没作回答。我提醒她:“你每天主要吃什么肉?”
“猪肉”,她很干脆地回答,“哦,不止,还有很多:猪骨,猪头,猪肝,……”她自己一边说一边数,“其实,我觉得猪挺可怜的,奉献给人们那么多,而人们却还挖苦它、讨厌它。”这句话,似乎是在说她自己,也许她觉得她作为班干部,为同学们做了这么多事,为什么还有人笑话她……
“你知道‘麦兜’吗?听过他的故事吗?”
“不是太了解,不过知道他的形象是一只可爱的‘猪’!”
“ 对,那么为什么在人们眼底下那么脏、那么笨的猪,在作者笔下是那么可爱呢?”
“因为他喜欢‘猪’,不觉得‘猪’可怜,觉得‘猪’可爱。对了,我听说有些人还把‘猪’当宠物养呢!”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爱的动物,你可以去学着喜欢猪,你会发现猪原来是那么可爱。那么当同学们再笑你的时候,你就可以一笑了之。”
她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我继续启发她对此事的思考,“你们班同学是只给你取绰号吗?”
“那倒不是,还有很多,”她笑呵呵地,“他们叫瘦的同学‘铅笔’,叫擅长钢琴的同学‘钢琴王子’,叫爱打架的同学‘拼命三郎’。”
“那你有没有叫过人家的绰号呢?”
她低了低头:“有”。
“你是怎么想的?”
“我并不是和那个同学作对,对他不尊重,只想和他开个玩笑,逗他玩。”
“对了,‘叶子姐姐’保证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
她点点头,说:“我要做一个超级可爱的、和同学快乐玩耍的‘快乐猪’。”
至此,小奕的个体信念(B)从“觉得自己丑,真的像讨厌的‘肥猪’,觉得受到了同学的人格侮辱”转变为“要做一个超级可爱的‘快乐猪’”,那么她的行为结果(C)也逐渐会从“逃避同伴交往,想跳楼”行为转变为“乐意交往,积极交往”。
家庭系统排列法运用于家庭变乱事件咨询中
第三天,小奕再次来到了“快乐屋”。
她簌簌地流着眼泪,说出了心事:父母感情破裂,正在办理离婚。她希望爸爸妈妈能重归于好,希望他们有一天会改变离婚的想法和决定。但是,最终爸爸妈妈还是走到了婚姻的尽头。在办理离婚时,爸爸以事务繁忙、经常出差为由,放弃了女儿的监护权;妈妈以没有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为由也放弃了女儿的监护权,这让她更为伤心。她担心班上的同学知道了家里的事,会对她指指点点。她承认,那天想到跳楼其实是因为这件事。
家庭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是目前欧洲盛行的心灵工作法(Soul Work),在欧洲及世界各地已经有许多人学习与运用这个方法来重新整合他们的家庭。它不钻研琐事,只需要实际发生的事件,经由排列就可以直接切入核心,特别适用于原生家族里发生过变乱、动荡、灾难引起的深层心理困扰的个案。我在大学时学习过家庭系统排列的相关资料和相关讲座录像,并通过实践,不断地理解和领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家庭系统排列法是指在家庭事件咨询过程中运用实物,或画物,或是空椅子模拟家庭成员,进行“成员对话”,以帮助当事者正确对待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形成积极的认识的咨询方法。
我首先让小奕在我的本子上用三个圈代表爸爸妈妈和她。明显地,代表她和妈妈的两个圈挨得很近,粘在一起,爸爸却在较远的地方。
第一步,通过角色扮演重建她的认知,让她明白父母离异的必然。
“为什么不喜欢爸爸?”
“爸爸常不在家,回来就和妈妈吵。有时候还会打妈妈。妈妈每次都哭,我觉得妈妈很可怜。”
“ 现在,假如,我把你画的代表爸爸的圈圈强拉倒你和妈妈的身边,你能想像一下爸爸妈妈和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不是又在重复我们家天天的故事嘛!爸爸妈妈肯定又会吵起来;爸爸肯定很不情愿,很不自在;妈妈可能很委屈,又整天哭;我呢,不知如何是好!三个人都感觉痛苦。”
“你表演一下你爸爸妈妈在家中的情形吧,回想一下他们的语气,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
小奕想了一会,开始扮演爸爸,她扮演的爸爸不爱说话,晚归,承受不了妈妈的盘问和唠叨,举起了手欲打妈妈;她扮演的妈妈怀疑心很重,会盘问自己的丈夫,甚至指责丈夫,会骂“狐狸精”等的脏话,然后是哭,哭得很伤心…… (叶秀红)
“快乐屋”在学校的四楼,学生们说我是“住在‘快乐屋’里的‘叶子姐姐’”,出现问题,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跑到“快乐屋”来。这不,一天,我刚出“快乐屋”的门,几个女生迎面跑过来,“叶子姐姐,不好了,你快点来啊,有个同学说要跳楼啊!她说她爸爸妈妈要离婚!她要跳楼!”
“在哪里?”我匆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刚下楼梯,那位要跳楼的四年级女生小奕也正走上来。小奕是一个身体比较肥胖,比同龄女孩看起来较成熟的学生。她步子很缓慢,似乎很累,两眼无神,泪水还在流淌,一边扶着楼梯走上来,一边用手不停的抹眼角的泪水。
我抚摸着她的头,和她一起走进“快乐屋”。在把看热闹的学生哄回去后,我轻轻地关上了门。
我把她搂了过来,她立即在我的怀里大哭。待她平静之后,我问:“告诉叶子姐姐,为什么而伤心,好吗?”
出乎我的意料,她说的不是爸爸妈妈离婚的事,而是和同学交往的事。原来,由于身体肥胖,班上的一些调皮学生给她起绰号为“猪”、“肥猪”。在做眼保健操的时候,她因为没闭上眼做,而被一位管纪律的男生甩了一句:“不会做啊,真是大白猪!”刚刚在体育课上,她因为未能完成一个动作,旁边的一位男生笑她:“肥猪,不要在学校学习啦,去猪圈里养身体吧。”惹得她很气愤,她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同时,这让她也觉得自己真的很丑,人家女孩子都是漂漂亮亮的,为什么自己会长成这样。
情绪ABC理论运用于同伴交往咨询中
情绪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得出的。它的主要观点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身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那么对小奕诉说的这件事——同伴交往引起的苦恼,我是如此进行分析的:
A诱发事件——小奕身体肥胖,被取笑为“肥猪”
B个体信念——小奕觉得自己丑,觉得受到了同学的人格侮辱
C行为结果——逃避同伴交往,想跳楼
所以,要改变小奕的“想跳楼”的行为结果,就得从小奕所持的信念着手。我采用认知辅导,引导她重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树立自信,以积极的情绪面对生活。
谈话以猪的问题开始,我决定让她爱上“猪”而不是讨厌“猪”。我问她:“是不是很讨厌猪啊!”她轻轻点了点头。
“为什么?”
“猪很脏,好吃懒做,又肥又笨,其他同学就是看我身体胖才有意取笑我的。”
“你能说说猪除了这些,有什么优点吗?”
她想了一会,没作回答。我提醒她:“你每天主要吃什么肉?”
“猪肉”,她很干脆地回答,“哦,不止,还有很多:猪骨,猪头,猪肝,……”她自己一边说一边数,“其实,我觉得猪挺可怜的,奉献给人们那么多,而人们却还挖苦它、讨厌它。”这句话,似乎是在说她自己,也许她觉得她作为班干部,为同学们做了这么多事,为什么还有人笑话她……
“你知道‘麦兜’吗?听过他的故事吗?”
“不是太了解,不过知道他的形象是一只可爱的‘猪’!”
“ 对,那么为什么在人们眼底下那么脏、那么笨的猪,在作者笔下是那么可爱呢?”
“因为他喜欢‘猪’,不觉得‘猪’可怜,觉得‘猪’可爱。对了,我听说有些人还把‘猪’当宠物养呢!”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爱的动物,你可以去学着喜欢猪,你会发现猪原来是那么可爱。那么当同学们再笑你的时候,你就可以一笑了之。”
她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我继续启发她对此事的思考,“你们班同学是只给你取绰号吗?”
“那倒不是,还有很多,”她笑呵呵地,“他们叫瘦的同学‘铅笔’,叫擅长钢琴的同学‘钢琴王子’,叫爱打架的同学‘拼命三郎’。”
“那你有没有叫过人家的绰号呢?”
她低了低头:“有”。
“你是怎么想的?”
“我并不是和那个同学作对,对他不尊重,只想和他开个玩笑,逗他玩。”
“对了,‘叶子姐姐’保证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
她点点头,说:“我要做一个超级可爱的、和同学快乐玩耍的‘快乐猪’。”
至此,小奕的个体信念(B)从“觉得自己丑,真的像讨厌的‘肥猪’,觉得受到了同学的人格侮辱”转变为“要做一个超级可爱的‘快乐猪’”,那么她的行为结果(C)也逐渐会从“逃避同伴交往,想跳楼”行为转变为“乐意交往,积极交往”。
家庭系统排列法运用于家庭变乱事件咨询中
第三天,小奕再次来到了“快乐屋”。
她簌簌地流着眼泪,说出了心事:父母感情破裂,正在办理离婚。她希望爸爸妈妈能重归于好,希望他们有一天会改变离婚的想法和决定。但是,最终爸爸妈妈还是走到了婚姻的尽头。在办理离婚时,爸爸以事务繁忙、经常出差为由,放弃了女儿的监护权;妈妈以没有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为由也放弃了女儿的监护权,这让她更为伤心。她担心班上的同学知道了家里的事,会对她指指点点。她承认,那天想到跳楼其实是因为这件事。
家庭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是目前欧洲盛行的心灵工作法(Soul Work),在欧洲及世界各地已经有许多人学习与运用这个方法来重新整合他们的家庭。它不钻研琐事,只需要实际发生的事件,经由排列就可以直接切入核心,特别适用于原生家族里发生过变乱、动荡、灾难引起的深层心理困扰的个案。我在大学时学习过家庭系统排列的相关资料和相关讲座录像,并通过实践,不断地理解和领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家庭系统排列法是指在家庭事件咨询过程中运用实物,或画物,或是空椅子模拟家庭成员,进行“成员对话”,以帮助当事者正确对待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形成积极的认识的咨询方法。
我首先让小奕在我的本子上用三个圈代表爸爸妈妈和她。明显地,代表她和妈妈的两个圈挨得很近,粘在一起,爸爸却在较远的地方。
第一步,通过角色扮演重建她的认知,让她明白父母离异的必然。
“为什么不喜欢爸爸?”
“爸爸常不在家,回来就和妈妈吵。有时候还会打妈妈。妈妈每次都哭,我觉得妈妈很可怜。”
“ 现在,假如,我把你画的代表爸爸的圈圈强拉倒你和妈妈的身边,你能想像一下爸爸妈妈和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不是又在重复我们家天天的故事嘛!爸爸妈妈肯定又会吵起来;爸爸肯定很不情愿,很不自在;妈妈可能很委屈,又整天哭;我呢,不知如何是好!三个人都感觉痛苦。”
“你表演一下你爸爸妈妈在家中的情形吧,回想一下他们的语气,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
小奕想了一会,开始扮演爸爸,她扮演的爸爸不爱说话,晚归,承受不了妈妈的盘问和唠叨,举起了手欲打妈妈;她扮演的妈妈怀疑心很重,会盘问自己的丈夫,甚至指责丈夫,会骂“狐狸精”等的脏话,然后是哭,哭得很伤心…… (叶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