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2期
编号:13198728
欺负卷入儿童的归因特点及教育建议(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2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欺负卷入儿童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小学校园欺负问题比较严重,欺负卷入儿童对模糊情境的认知归因存在缺陷。鉴于小学欺负现象的普遍性,教育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欺负;欺负卷入儿童;归因;教育

    一、问题提出

    欺负行为(bullying)是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一种侵犯行为,在中小学中极为常见,包括殴打、辱骂、社交排斥、敲诈勒索、哄起外号等许多形式。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作为一种不良行为,欺负行为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欺负行为的发生,给中小学校园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妨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据有关媒体报道,近年来常有因同学欺负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如河北省某学校一年级学生无故被同学踢倒,造成肠穿孔和腹膜炎;温州市一13岁学生死后日记披露小学期间长期被同学欺负。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欺负行为无论是给欺负者还是受害者都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欺负儿童通常在长期内适应不良,其攻击等行为对后来的长期失业、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有预测作用(Olweus, 1993; Rutter,1989)。受欺负者也往往产生焦虑、抑郁、退缩、孤独、学习成绩下降等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