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2期
编号:13198746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2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如何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个体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理论构建、测评工具的编制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研究的对象已从成人扩展到了青少年。研究者认为,开展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方面可深化和丰富主观幸福感研究主题,另一方面可有助于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这也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动力和方向。本文正是在此意义上,依据现有研究成果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一、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一)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国内的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在中等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学生满意感较高的领域是家庭、自我、生活条件、同伴交往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