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模式初探:有效心理辅导策略(1)
一、前言 —— 师生需求与辅导迷思
“天、地、君、亲、师”,教师自古虽享有倍受尊崇的地位,然而中外诸多研究显示:教师罹患高血压、心脏血管疾病或想提早退休者有增多趋势,学务人员已被列入职业伤害高危险群行列,而教师这一行也被评为最易生气的行业。种种现象显示,面对服务对象——人(学生),一群未成熟、复杂的、动态的、不安定且充满问题的活跃份子,教学充满了挑战性,许多教师在管教挫折中,面临工作倦怠(burnout)。解决之道,有赖提升教师辅导效能,而研拟有效心理辅导策略为当务之急。
就学生发展而言,个体独特性下存在着个别差异与不同需求,加上环境日益复杂——家庭功能式微、人际网络e化、信息媒体泛滥、升学压力高涨……交互作用下衍生出更多元、更严重的学生问题。诸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暴力犯罪、感情困扰、亲子冲突、惧学、精神官能症、精神疾病、自我伤害……教师及辅导人员须有更好的专业辅导知能,须不断研发更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方能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或困扰,发展健康正向的自我。
辅导为一种助人的历程,在此历程中辅导人员对受辅者扮演了何种角色?发挥了何种功能?是正向影响?亦或负向影响?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常见辅导人员相互关心:“你使用哪一学派的谘商理论或技巧?”这形同在问:“手中有什么药?这些药是你常给求助者服用的?”面对学生问题的多样化及复杂化,此种以谘商员为主体的思维模式,不免令人为治疗结果感到忧心!殊不知我们要给患者的是针对症状的有效药,而非手中现有的药。这是辅导界存在的迷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