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5期
编号:13198618
心理活动课应彻底从学科教学思维范式转向心理辅导思维范式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5期
     摘要: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百课万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观摩活动,我发现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把握、教师的角色、活动课的价值取向”依然停留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中,他们不仅认为自己应该把握整个课的进程,还在课前预设了很多活动中应该出现的情景,而且还认为最后学生都应该在理性层面上有所悟、有所升华。因此当学生的反应没有进入教师的预设情景,教师或者生硬地转入下一个预设的内容,或者越俎代庖地进行概括总结。要改变这种现状,心理课必须彻底从学科教学思维范式转向心理辅导思维范式。用心理辅导思维范式思考,辅导活动课的价值追求是辅导关系的创建、辅导氛围的创设、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我探索;教师保持一种“无知”的状态进入课堂,对活动的过程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始终保持三种基本态度——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教师始终在活动中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不断的推动团体动力发展,最终团体的动力将活动推向既定的目标。

    关键词:活动课;心理辅导;学科教学;思维范式

    2006年11月20~22日我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百课万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观摩活动,听了由各地区选拔推荐,由省级专家指导的12节心理辅导活动课。12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有不少经典的活动课,这些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信任、了解、接纳,催化出了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活动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激发出来,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在活动中奔涌而出,整个现场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青春的生命活力。但也出现了一些 有“典型的不足”的活动课,特别是高中阶段的部分活动课中,学生根本没有动起来,很多学生思想游离在活动之外。这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

    从活动的安排来看,即使是不成功的活动课,也都是作为典型的活动课来推广的,上课的教师都是全省十个地区选拔的优秀教师,他们的辅导技巧基础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