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6期
编号:13198553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6期
     (5)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的取向(根据内化的价值观、规范、信念和责任判断是否提供帮助,违背这些原则会削弱个体的自尊)。

    研究发现,享乐主义推理的使用随着年龄增长到青少年而减少,然后又有所增加(主要为男孩)。需要取向的推理和赞许、刻板的推理,随年龄增长到儿童中期或青少年早期,然后减少。女孩的推理水平总的来说比男孩的推理水平更高些。此外,研究还发现,那些在四、五岁时表现出较多自主分享行为并且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相对成熟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青春期以及进入成年早期之后仍然会更加助人,更多地为他人着想,他们对亲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的推理也更加复杂。可见,亲社会性能够较早地建立,并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三)情感因素——移情

    为什么成熟的道德推理者会对他人(甚至自己不喜欢的人)的需要如此敏感?艾森伯格认为,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亲社会推理的成熟,也促使他们能够无私地关爱和帮助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

    移情是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移情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霍夫曼。他认为,移情唤起最终能够成为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如果没有能力体验他人的焦虑情绪,我们又怎能抛弃自私的动机去帮助他人或避免伤害他人呢?非常年幼的儿童已经能够体验其他人的情绪状态,一旦儿童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就会经常通过帮助困境中的他人来对这种共鸣的情绪作出反应。然而,由于1到2岁的儿童极难区分另一个人与自己的悲伤,因此霍夫曼认为,早期帮助行为的动机带有享乐主义性质,年幼儿童提供帮助的部分原因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悲伤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