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培育(2)
三、发挥网络社会的优势,培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可能性青少年在走出自我迷茫、实现自我确认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种种自我体验、甚至冒险而达成的,期间也不乏同伴学习和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心理延缓偿付期”的概念,认为青少年需要有时间去梳理、整合所有的混乱与矛盾,在此期间,出现一些青少年阶段特有的心理行为现象正是他们心理社会适应的表现。
网络社会的虚拟社区给予了青少年交流信息、表达意见、抒发情感的广阔空间,也省去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麻烦。青少年将难以向父母、朋友启齿的内心情感借助网络手段向外倾吐、宣泄。无论是自我的扮相还是真实的自我都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事实上,能认识且能面对自我人格的多重面貌,是一个健康人的常有心态。网络社会由于其匿名性、虚拟性,为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掘多重自我的空间,这有利于人格的均衡发展。
另外,在网络社会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个体的人际交往网络,使个体有机会触及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带来了个体的危机感,也迫使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
可见,在适当的引导下,网络社会不仅不会造成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同一性,反而会有利于消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格问题,有利于人格的重整以及均衡健康地发展,即形成积极的同一性。我们应该把培育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四、网络社会中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培育的途径
要防止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发展健康的人格,就必须引导他们培育积极的同一性。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培育,有两条基本的现实途径:
(一)利用网络的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1.发挥网络社会的优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