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的探讨(1)
□ 关键词:心理教师;培训课程;实践性
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开展这项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师资队伍的严重匮乏。因此,北京市教委提出,利用3年的时间,为小学中心校以上的每一所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培训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使之能够独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北京教育学院在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开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验班的基础上,协同北京市高校及科研单位,于2006年起开始了系统的培训工作。目前已有五百多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过此次上岗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上岗培训需要强有力的专业课程支持。然而,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全国,尚未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系统的、实用化的课程。北京教育学院为完成担纲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任务,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较为新颖的培训课程,效果在实际培训中初显端倪。
心理健康教育整套培训课程反映了如下特点。
一、整体课程设计具有鲜明的实践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整体课程的设计的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实践性首先体现在目标设定上。我们认真研究了市教委的培训要求,将培训学员的目标设定在:
(1)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能够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能够促进自我成长。
三个目标的核心落在目标二“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目标一“掌握知识技能”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三“促进自我成长”起到激发学员热爱岗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持续发展的作用。在清晰的实践性目标导航下,整个培训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三大目标及课程所有环节、所有内容单元互相呼应。对课程完成情况的评估也落实在考察目标的实现程度上。
2.实践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根据培训目标,我们设置了四大类型的培训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专题的网络课程、实际操作训练的面授课程、校本实践的实习课程以及总结与展示交流的评估活动。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专题,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每一专题的设计都来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的需要,注重于学以致用和问题解决。
3.实践性体现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课程结构的设计使上述四个类型的课程环环相扣,使整体结构完整。比如,在网络课程中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的专题课程;在面授课程时向学员提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技能技巧的训练;然后,学员运用学来的知识技能,在实习中进行改善学生“亲子关系的心理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最后,在总结环节中,学员凝练并提升对人际交往概念的认知。
四个类型的相互搭配成为课程结构的一大亮点,即网络课程与面授课程相结合,面授课程与校本实习相结合,课程实施与总结评估相结合。课程内容的四个类型正是课程的先后的四个环节,每一环节以其特有优势弥补其他环节的不足,有效服务于课程整体。比如说网络课程,它能使学员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可以重复学习,充分满足了成人边工作、边学习的需要。但是,它在师生互动、深入理解、掌握技能等方面,却有明显不足。而操作的面授课程,恰恰以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网络课程的弱势。再如,面授课程虽然使学员得到了一些技能技巧和获得再次理解概念的机会,然而,课堂上的模拟代替不了学校中的实践运用以及问题解决,实习环节的优势较好地弥补了面授课程的不足。整套培训课程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组织,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操作到实习环节的实施,从始至终贯彻着实践性特点。
二、面授课程注重活动、体验和反思
接受培训的学员都是具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第一线教师,他们的学习不能靠授课教师单向地传递心理学知识,还需要靠学员在实践活动中与实践对象互动,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感受、体验和领悟。
因此,我们所设计的面授课程的方式多是以活动开始,先行后知的。在活动中我们重点设置了贴近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互动练习,重视学员参与,重视实践操作,重视心理体验。这些活动方式有情景活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对话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示范练习、点评纠正以及学校互访等,使学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并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交流,分享各自体验,提升认识。面授课程提倡的是“行动-体验-认知”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与网络课程的自上而下的学习相得益彰。
面授课程中的活动与体验,远远不止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者尤其重视学员的转变及成长。在面授学习中,我们特地设立了反思作业一环,每次课后要求学员必须做一次反思记录,十几次反思记录加在一起,为学员面授课程的总成绩。反思作业的主要内容有:当天课程中最能引起自己关注的问题;在讨论、操作中最吸引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当天学习中最突出的感觉;有兴趣回校试用的技术;还想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使学员自己能够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构建,还锻炼了学员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实习作好了准备。
三、实习课程突出学以致用的实效
面授课堂中的操作练习只是迈出了学以致用的第一步,这些学来的技能技巧还必须在学校中派上用场。实习能够为学员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员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所需要的经验和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学边用;实习能够检验出学员在课堂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也能促进对知识技能的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实习为推动学员上岗独立工作作好了准备。
心理健康教育实习重要,但这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却少得可怜。其中主要的困难在于,实习的实施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例如,在资源方面,受指导教师力量等的限制;在经验方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没有现成的标准,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完全是一种探索式的尝试;在时间方面,任何培训都有时间的限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时间显得更为有限。认清上述限制,我们从实验班到现在,初步探索出了适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实习的途径。具体工作如下:
首先,结合培训目标明确规定个人实习的任务与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核心活动是:心理活动课,团体或个体咨询,设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我们的课程根据这三个核心活动来策划实习活动,并规定了每个学员的必须完成的实习演练的次数。
第二,建立起“全班—小组—个人”的三级实习组织模式。全班观摩:请有经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学员作示范。小组互访:按学员所在临近区域组成实习小组,每组推举两名学员,在小组范围内展示实习两次,进行互访互学。个人完成:每个学员以本校为实习基地,分别进行团体心理活动课、个体心理咨询和设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加强实习督导。首先,组织高校专家、优秀区县教研员以及一线优秀心理教师,深入实习现场,对学员实习进行细致点评。其次,发挥每班的专业指导教师作用,实施跟踪管理,如落实全班实习计划,修改学员教案,邀请专家,组织小组集体备课,促动学员互动点评。在学员进行个体实习时,我们以电话询问和抽查等形式落实实习,并要求各校校长浏览实习作业并在作业上签字。
第四,将实习与学习评估、学习成果挂钩。在实习前,布置了实习后撰写书面报告的任务:心理活动课实施报告和心理个案辅导报告,并为每个报告制作了写作模版,使学员对报告结构、写作标准和要求一目了然。如果学员未完成实习则写不出这两个报告。这些报告最终将展现为学员学习的成果。, 百拇医药(项灵羽)
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开展这项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师资队伍的严重匮乏。因此,北京市教委提出,利用3年的时间,为小学中心校以上的每一所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培训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使之能够独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北京教育学院在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开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验班的基础上,协同北京市高校及科研单位,于2006年起开始了系统的培训工作。目前已有五百多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过此次上岗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上岗培训需要强有力的专业课程支持。然而,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全国,尚未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系统的、实用化的课程。北京教育学院为完成担纲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任务,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较为新颖的培训课程,效果在实际培训中初显端倪。
心理健康教育整套培训课程反映了如下特点。
一、整体课程设计具有鲜明的实践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整体课程的设计的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实践性首先体现在目标设定上。我们认真研究了市教委的培训要求,将培训学员的目标设定在:
(1)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能够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能够促进自我成长。
三个目标的核心落在目标二“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目标一“掌握知识技能”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三“促进自我成长”起到激发学员热爱岗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持续发展的作用。在清晰的实践性目标导航下,整个培训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三大目标及课程所有环节、所有内容单元互相呼应。对课程完成情况的评估也落实在考察目标的实现程度上。
2.实践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根据培训目标,我们设置了四大类型的培训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专题的网络课程、实际操作训练的面授课程、校本实践的实习课程以及总结与展示交流的评估活动。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专题,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每一专题的设计都来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的需要,注重于学以致用和问题解决。
3.实践性体现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课程结构的设计使上述四个类型的课程环环相扣,使整体结构完整。比如,在网络课程中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的专题课程;在面授课程时向学员提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技能技巧的训练;然后,学员运用学来的知识技能,在实习中进行改善学生“亲子关系的心理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最后,在总结环节中,学员凝练并提升对人际交往概念的认知。
四个类型的相互搭配成为课程结构的一大亮点,即网络课程与面授课程相结合,面授课程与校本实习相结合,课程实施与总结评估相结合。课程内容的四个类型正是课程的先后的四个环节,每一环节以其特有优势弥补其他环节的不足,有效服务于课程整体。比如说网络课程,它能使学员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可以重复学习,充分满足了成人边工作、边学习的需要。但是,它在师生互动、深入理解、掌握技能等方面,却有明显不足。而操作的面授课程,恰恰以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网络课程的弱势。再如,面授课程虽然使学员得到了一些技能技巧和获得再次理解概念的机会,然而,课堂上的模拟代替不了学校中的实践运用以及问题解决,实习环节的优势较好地弥补了面授课程的不足。整套培训课程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组织,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操作到实习环节的实施,从始至终贯彻着实践性特点。
二、面授课程注重活动、体验和反思
接受培训的学员都是具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第一线教师,他们的学习不能靠授课教师单向地传递心理学知识,还需要靠学员在实践活动中与实践对象互动,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感受、体验和领悟。
因此,我们所设计的面授课程的方式多是以活动开始,先行后知的。在活动中我们重点设置了贴近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互动练习,重视学员参与,重视实践操作,重视心理体验。这些活动方式有情景活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对话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示范练习、点评纠正以及学校互访等,使学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并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交流,分享各自体验,提升认识。面授课程提倡的是“行动-体验-认知”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与网络课程的自上而下的学习相得益彰。
面授课程中的活动与体验,远远不止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者尤其重视学员的转变及成长。在面授学习中,我们特地设立了反思作业一环,每次课后要求学员必须做一次反思记录,十几次反思记录加在一起,为学员面授课程的总成绩。反思作业的主要内容有:当天课程中最能引起自己关注的问题;在讨论、操作中最吸引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当天学习中最突出的感觉;有兴趣回校试用的技术;还想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使学员自己能够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构建,还锻炼了学员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实习作好了准备。
三、实习课程突出学以致用的实效
面授课堂中的操作练习只是迈出了学以致用的第一步,这些学来的技能技巧还必须在学校中派上用场。实习能够为学员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员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所需要的经验和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学边用;实习能够检验出学员在课堂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也能促进对知识技能的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实习为推动学员上岗独立工作作好了准备。
心理健康教育实习重要,但这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却少得可怜。其中主要的困难在于,实习的实施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例如,在资源方面,受指导教师力量等的限制;在经验方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没有现成的标准,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完全是一种探索式的尝试;在时间方面,任何培训都有时间的限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时间显得更为有限。认清上述限制,我们从实验班到现在,初步探索出了适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实习的途径。具体工作如下:
首先,结合培训目标明确规定个人实习的任务与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核心活动是:心理活动课,团体或个体咨询,设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我们的课程根据这三个核心活动来策划实习活动,并规定了每个学员的必须完成的实习演练的次数。
第二,建立起“全班—小组—个人”的三级实习组织模式。全班观摩:请有经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学员作示范。小组互访:按学员所在临近区域组成实习小组,每组推举两名学员,在小组范围内展示实习两次,进行互访互学。个人完成:每个学员以本校为实习基地,分别进行团体心理活动课、个体心理咨询和设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加强实习督导。首先,组织高校专家、优秀区县教研员以及一线优秀心理教师,深入实习现场,对学员实习进行细致点评。其次,发挥每班的专业指导教师作用,实施跟踪管理,如落实全班实习计划,修改学员教案,邀请专家,组织小组集体备课,促动学员互动点评。在学员进行个体实习时,我们以电话询问和抽查等形式落实实习,并要求各校校长浏览实习作业并在作业上签字。
第四,将实习与学习评估、学习成果挂钩。在实习前,布置了实习后撰写书面报告的任务:心理活动课实施报告和心理个案辅导报告,并为每个报告制作了写作模版,使学员对报告结构、写作标准和要求一目了然。如果学员未完成实习则写不出这两个报告。这些报告最终将展现为学员学习的成果。, 百拇医药(项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