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9期
编号:13198420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与积极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9期
     摘要: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必然性,包含许多积极因素,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号、一种警示。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从积极层面理解、认识、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关键词:逆反心理;中学生;积极

    逆反心理是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抵触情绪和反对态度。对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界大多持消极否定的态度。我并不否认中学生逆反心理确实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甚至让教育者感到烦恼。其实,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必然性,包含许多积极因素,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从积极层面理解、认识、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中学生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自身成长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并上升到主导地位。思维方式开始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就思维品质而言,中学生思维具有了概括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正是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他们开始带着怀疑、警惕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师或教科书中关于客观事物的现有结论,愿意独立寻求客观事物的原因和规律,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随着“成人感”的出现,中学生越来越渴望“独立自主”,不希望家长、老师还把他们当作“不懂事的小孩子”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喜欢家长、老师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他们讨厌家长、老师对自己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