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1)
编者按: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副主编。长期以来,申教授关注、研究、引领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2007年8月24日,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申继亮教授。记者:申教授您好!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蓬勃开展了二十多年,现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问题是困扰这一工作开展的瓶颈。您作为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北师大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是我国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因此,想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申继亮: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讨论的不是开不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推进的问题。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是这一工作在推进前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
对此,我有几点想法:首先,我坚持反对医学化。不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治疗模式,它应当是教育模式。理由很简单,第一,从职能来讲,学校的职责和功能定位是教育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办医院,它需要履行教育的职责。第二,从人群来讲,学生中的绝大部分是正常的,需要治疗的只是极少数。第三,从师资队伍来讲,如果走治疗模式,那么对从业者的资历要求会非常高,而我们目前的师资队伍状况离胜任这个工作还有相当的距离。
其次,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但不能说因为它重要我们就像英语、计算机那样开一门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