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10期
编号:13198369
积极关注和维护青少年心理权益(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10期
     之三:教育人性化的反思

    罗杰斯曾指出:“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我们社会的真正需要。我曾说,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学校是当代最守旧、保守、僵化以及官僚主义盛行的机构,也是最抗拒改革的机构”。[2]从教育人性化的角度反思现实的学校教育,问题日益严重而突出。当下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惟独没有“人”或人性的存在,缺少了人之为人的“成人教育”,从根本上在否定人性、忽视人性、违背人性、压抑人性,甚至扼杀人性。现今的教育存在着把人(学生和老师)“机器化”的倾向,学校之中“人不见了”,师生的人品人格失落了,“现代人”被完全物化了。“猫和老鼠”或“狼和小羊”式的师生关系,“驯兽化”、非人性化的各种教育体罚,让许多学生胆战心惊、心理危机四起,学校恐怖、学科紧张、考试焦急和教师惧怕等心理障碍在学生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一些学校虽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应试教育”的惯例却越发不可收拾。一些教师还是习惯于师道尊严惟我独尊、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独占教学时间和讲坛,“一言堂”、“满堂灌”式教学,“有时这样的教育好像有效果,但其实有害,因为学生不在相信自己的经验。”教育的“异化”折射了教育人学的“空场”和人性观念的异化,学校教育培养了没有人性或者人性干瘪的“人才”或“才子”。与其说是当今社会在拒绝使用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如说是学校教育有意偏离了社会对人才的人性化要求。这样的教育越努力,离人性化的教育目标理想就疏远,教育的悲剧和闹剧就越频繁,这样的教育就越失重、越失败。

    之四:教育方式的反思

    当前,无视、践踏甚至有意剥夺青少年正当心理权益的现象在学校并不少见。当棍棒和戒尺被当作粗暴的“旧教育”或传统教育的象征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