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10期
编号:13198388
让语文课堂充溢美好的情感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10期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如果发挥得好,就会形成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充溢情感的因素呢?

    一、教学语言——诱发情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如何使语言诱发情感呢?一是要重视朗读教学,要满怀感情地去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如有位教师朗读《最后一次讲演》中的“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教师满怀激情,读得慷慨激昂,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义愤之情,使学生受到感染,整个教室都沉浸在悲愤之中,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积极渲染的作用。二是教师努力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自己的语言,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三是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课堂上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口语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老师则明确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他在课堂上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如此,教师的语言具有了吸引力,就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热情,使语文不再是枯燥的字词,而是一篇流利的散文、一首抒情的诗和一曲感人肺腑的音乐。

    二、教学内容——挖掘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挖掘课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地去体味,悉心去探究。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例如讲《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时,别忘了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肯定;讲《听潮》时,别忽视句句段段、字里行间所充溢的作者向往大海、喜欢大海、溺爱大海的思想情愫。

    三、创设情境——触动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场合及情境中产生的。作家的作品一般都是在强烈的情感冲动中创作出来的,一个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真实的情感。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平台,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让师生与作者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零距离接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录音、幻灯、音乐、多媒体技术、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去。例如:对于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的文章,可让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其中,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教育的阵地,让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吧。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电邮:houliying66525@sina.com)

    编辑/于 洪, http://www.100md.com(侯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