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3198305
告别社交恐怖症(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12期
     2.时间:整个咨询初步定为10次,前8周每周一次,后2次每二周一次,每周三晚上6点到7点,每次一个小时,双方均需遵守时间约定,如不能按时,必须提前通知对方。

    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咨询者运用了无条件积极接纳、共情及倾听等咨询技术。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与来访者建立互信关系的前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咨询效果。咨询师再三保证对他的问题保守秘密,并且愿意给他帮助。从来访者的陈述中咨询师知道了目前来访者的现状和来访者小学时重要的经历: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可能是我犯了一个小错误,那位女老师非常严厉地指着我骂我,把我的书包扔了,说你不用来上学了。她当时还用书狠狠地拍桌子,我吓坏了,不敢说话,身体在发抖,我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说话的时候他的嘴唇咬紧了)。

    咨询师对其进行了共情,鼓励其体会自己的情绪,进行表达,不要压抑,并让其把目前自己的情况和以前的经历联系起来进行探讨,让来访者看到其采取回避行为的行为模式。

    第二次咨询:进行了SCL—90、SAS、SDS心理测量。根据访谈、观察和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2.心理帮助阶段

    第三次咨询:主要运用精神分析疗法和认知疗法。

    来访者提到初二时盯着前座的女生看而被老师警告的事。从那次开始他不能正视女孩的目光,不能很好地和人交往,特别是和异性。

    咨询师让其自由联想初中时老师对他严厉的眼神,他想到小学一年级时被老师严厉对待的情景,心中充满恐惧和委屈,但是不敢表达出来。咨询师鼓励其充分体验这种感受,在想像中进行宣泄,并告诉他他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小孩了,可以更自如地表达自己,从而正确地面对心中的老师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