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8年第8期
编号:13198029
灾后儿童心理干预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第8期
灾后儿童心理干预策略

     〔摘要〕汶川地震给灾区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文章从“营造安全氛围,缓解恐惧情绪”、“注重方法——讲求科学有效”、“面向全体,建立长效机制”三方面阐释了灾后儿童心理干预的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灾难;儿童;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8-0007-02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其他生活突发事件,对儿童的影响往往大于成人。一是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期,身心发育还不够完善,自助和寻求帮助的能力有限;二是儿童生活经历尚浅,对抗灾难的经验和能力也极其有限,对严重的灾害带来的一系列精神伤害难以承受。“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的心理造成了严重伤害,尤其使灾区儿童的幼小心灵蒙上了永远抹不去的阴影。因此,做好儿童灾害心理干预是灾后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把握关键——营造安全氛围,缓解恐惧情绪

    地震灾害带来的心理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恐惧感。在亲历或目睹地震的儿童中,普遍存在害怕、恐惧、孤独和无助等心理现象。恐惧对儿童的危害很大,会影响其个性的正常发展,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从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因此,地震后心理救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疏导儿童的恐惧心理。

    1.满足生理安全是摆脱恐惧心理的前提条件

    “先安生,后安心”。灾害发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会很关心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如安全问题、健康问题等。儿童也是如此,当基本的饮食、睡眠、保暖、身体安全等无法保障时,恐惧感必定会加重。因此,我们需做到:

    首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