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1)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传统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深层次的梳理和变革,这不仅给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我效能感是动机的核心要素,是主体学习的心理支持系统,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良好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本文从新课程改革所呼吁的教学目标理念和教学方式出发,按照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自我效能感所提出的新要求,来探讨有效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新课程改革;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08-0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就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封闭课堂模式,注重开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它摒弃了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强调构建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扬和创造性的培养,把学生的终生发展贯穿教育的始终。本文试图从自我效能感内涵、作用机制以及新课程对学生自我效能感所提出的新要求几方面来探讨对学生良好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综述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又译为自我效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年)一文中。他认为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和感受”,即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猜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63 字符。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新课程改革;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08-0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就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封闭课堂模式,注重开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它摒弃了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强调构建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扬和创造性的培养,把学生的终生发展贯穿教育的始终。本文试图从自我效能感内涵、作用机制以及新课程对学生自我效能感所提出的新要求几方面来探讨对学生良好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综述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又译为自我效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年)一文中。他认为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和感受”,即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猜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