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9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7664
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第8期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并对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20-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生的吵架、打架、破坏物品的行为及虐待他人或动物等行为层出不穷,而这些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攻击行为或侵犯行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外,对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学生的攻击行为?怎样对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本文除了对学生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外,还将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出建议。

    二、问题的分析

    攻击行为常被视作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不良的表现。对它的产生原因有不同的解释,如:现代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趋力,该趋力具有适应性,可协助自我满足基本的需要,也可提升生命而不是自我毁灭;习性学理论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基本的攻击本能,所有的本能(包括攻击)都是进化的产物,目的是保证个体与物种的生存与繁衍;攻击/挫折理论认为,挫折总是会产生某种攻击,或攻击通常是由挫折所引起;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包括五个步骤:编码、解释、反应搜索、反应评估和抉择、反应执行,如果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环节出现偏差或缺陷,都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并使其进入恶性循环中,人对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更多依赖于个人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和解释方式,而不是出现在某一情境中的社会线索。

    影响攻击的因素的确有很多,本文将针对学生的攻击行为,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这些因素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