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使命(2)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切合学校的根本价值取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成为当前我国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发展需要的工具。教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教育价值关系是一种以尊重人的自身价值为本体价值的价值关系。”现代教育这种人本化的价值取向要求教育要发展人,特别是发展人的潜能和人格,提高人的价值。与这一价值取向相切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发展人性、提升人格,改善生活、创造文化,赋予个体以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它应当以促进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以发展学生为目标,以发展每一个学生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一生发展为目标。这恰好正是学校育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转型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指导思想的三个转换
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已成为共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换: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模式;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和危机干预模式转换为以支持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专业人员的单兵作战转换成心理专业人员和工作网络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全员性教育模式。
从学生的整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三个转换”,必须把握好几种关系。第一,处理好少数与全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现代心理辅导的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潜质,都可以改变及成长,因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有权利被接纳、被教导、被爱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协助他们成长,关注他们的快乐和福利。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不仅要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旨归。从事心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包括心理教师和心理治疗医生,而且包括全体教师,在校外还应包括家长。第二,要处理好应急与预防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偶然突发的公共心理危机,因而需要建立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正常性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开发潜能,因而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治疗为辅开展工作。第三,要处理好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的品质都是在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需要优化教育环境,改造、重建学校生活。只有整体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自由和爱心的学校之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可见,从学生整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关键是落实工作的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完善技术层面设计
落实上述三个转换,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层面设计。
首先,着眼于工作理念更新,突出教育主体要求。一方面,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全程关注、整体调整,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目标,整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动态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长期性。另一更重要方面,要以“全体教师”为主体要求。人的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环境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环境和条件。因此,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关注并参与。
其次,着眼于和谐心理的取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较强的个别性、类群性,在实际工作中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并不科学。要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教育时期,建立初级、中级和终极三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预防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中级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第三,着眼于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校园的取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工作体系。五级工作体系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预警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一是通过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教育活动等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是指对学生所处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进行主动积极的干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课程设计是指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通过相关必修课、选修课,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心理调适技能,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二是以个别咨询为主,以团体辅导为辅助,以体验式心理拓展训练为补充搞好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咨询是当前心理咨询服务的主要形式。以往个别咨询多集中在解决学生的障碍性问题,而“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心理咨询还要为学生提供成长训练、成果咨询等不同水平、层次的咨询服务。此外,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体验式拓展训练,将知识的教育变为智慧的教育,提倡共同参与,强调自我领悟和内化所习得的心理学知识。三是通过动态监控等方式做好危机干预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动态监控是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以及一线有关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心理咨询技术的辅导,建立动态监控工作队伍,健全学生心理动态监控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对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或适时转介。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整合
立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走出应急性咨询的桎梏,融入学校整体育人工作体系,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具有可行性。首先是根本目标一致。两者教育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其次是彼此渗透、互为补充。思想问题不一定是心理问题,但任何思想问题都可以在心理层面找到它的部分成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思想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健康心理状态的保持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往往能够起到巩固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效果。再次是在教育途径上相类似。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要通过课程教学、学科渗透、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园环境优化、家庭、社会、网络等进行实施。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整合和相互支撑,一是要整合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传统的德育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二是要整合教育内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相互交织,要有效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借鉴和吸收相关的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知识,将这两者的内容有机结合、联系渗透。三是整合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各有特点,双方应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有选择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通过集体教育、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适当引入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四是整合教育队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支工作队伍在人员构成上存在相当比例的重合与交叉。高校要进一步整合两支工作队伍,推动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使他们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目前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的“心灵守望”“朋辈互助”“师生互助”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实践证明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有效载体。 (李小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成为当前我国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发展需要的工具。教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教育价值关系是一种以尊重人的自身价值为本体价值的价值关系。”现代教育这种人本化的价值取向要求教育要发展人,特别是发展人的潜能和人格,提高人的价值。与这一价值取向相切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发展人性、提升人格,改善生活、创造文化,赋予个体以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它应当以促进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以发展学生为目标,以发展每一个学生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一生发展为目标。这恰好正是学校育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转型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指导思想的三个转换
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已成为共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换: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模式;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和危机干预模式转换为以支持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专业人员的单兵作战转换成心理专业人员和工作网络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全员性教育模式。
从学生的整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三个转换”,必须把握好几种关系。第一,处理好少数与全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现代心理辅导的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潜质,都可以改变及成长,因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有权利被接纳、被教导、被爱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协助他们成长,关注他们的快乐和福利。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不仅要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旨归。从事心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包括心理教师和心理治疗医生,而且包括全体教师,在校外还应包括家长。第二,要处理好应急与预防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偶然突发的公共心理危机,因而需要建立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正常性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开发潜能,因而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治疗为辅开展工作。第三,要处理好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的品质都是在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需要优化教育环境,改造、重建学校生活。只有整体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自由和爱心的学校之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可见,从学生整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关键是落实工作的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完善技术层面设计
落实上述三个转换,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层面设计。
首先,着眼于工作理念更新,突出教育主体要求。一方面,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全程关注、整体调整,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目标,整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动态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长期性。另一更重要方面,要以“全体教师”为主体要求。人的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环境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环境和条件。因此,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关注并参与。
其次,着眼于和谐心理的取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较强的个别性、类群性,在实际工作中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并不科学。要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教育时期,建立初级、中级和终极三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预防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中级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第三,着眼于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校园的取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工作体系。五级工作体系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预警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一是通过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教育活动等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是指对学生所处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进行主动积极的干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课程设计是指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通过相关必修课、选修课,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心理调适技能,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二是以个别咨询为主,以团体辅导为辅助,以体验式心理拓展训练为补充搞好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咨询是当前心理咨询服务的主要形式。以往个别咨询多集中在解决学生的障碍性问题,而“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心理咨询还要为学生提供成长训练、成果咨询等不同水平、层次的咨询服务。此外,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体验式拓展训练,将知识的教育变为智慧的教育,提倡共同参与,强调自我领悟和内化所习得的心理学知识。三是通过动态监控等方式做好危机干预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动态监控是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以及一线有关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心理咨询技术的辅导,建立动态监控工作队伍,健全学生心理动态监控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对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或适时转介。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整合
立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走出应急性咨询的桎梏,融入学校整体育人工作体系,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具有可行性。首先是根本目标一致。两者教育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其次是彼此渗透、互为补充。思想问题不一定是心理问题,但任何思想问题都可以在心理层面找到它的部分成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思想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健康心理状态的保持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往往能够起到巩固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效果。再次是在教育途径上相类似。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要通过课程教学、学科渗透、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园环境优化、家庭、社会、网络等进行实施。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整合和相互支撑,一是要整合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传统的德育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二是要整合教育内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相互交织,要有效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借鉴和吸收相关的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知识,将这两者的内容有机结合、联系渗透。三是整合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各有特点,双方应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有选择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通过集体教育、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适当引入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四是整合教育队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支工作队伍在人员构成上存在相当比例的重合与交叉。高校要进一步整合两支工作队伍,推动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使他们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目前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的“心灵守望”“朋辈互助”“师生互助”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实践证明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有效载体。 (李小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