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望
〔关键词〕心理教师;心灵成长;心理健康教育
自1999年11月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培训班的学习之后,我又相继参加了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和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学习。一连串的学习使我对原本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兴趣,并且通过学习,我对曾经在当班主任过程中遇到过的学生的多动现象找到了理论依据。
比如像多动行为的学生,我以前不知道这种行为表现的名称叫“注意缺陷的多动障碍”,只是认为孩子管不住自己,不守纪律,自己不好好学习,还影响班级纪律,我束手无策,家长也无可奈何!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我误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品德上的问题去处理,委曲了学生,也没能很好地与家长合作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在时间不长的各级培训学习班中,主办单位为我们请的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像林崇德、沃建中、孙云晓等,他们精彩的教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由衷地感到学不够,并真的由此喜欢上这项很独特的事业了。2002年,我又有机会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选修了一年心理咨询课。在经历了一番学习之后,我真的想投身做这件事。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留下了我这个本该退休回家的人,反聘我为专职心理教师,正式上岗挂牌开业,于是我开始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试着往前走
十年前,“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词在我听起来还很陌生,必须得摸索着往前走。我只有一个信念——学起来。我认为凭着自己在教育这块阵地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只要多动脑筋,多琢磨,一定能够做好!
我首先在校内做“广告”,让本校的全体师生都知道这件事的来胧去脉。
第一步,我制定了十种问卷,分别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大家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想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以心理咨询室的名义出一份手抄报,通过这份小报来宣传心理知识,让全校的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摸得着”,让这张只有8K的小报做“桥”,充分发挥桥的承重作用。我为小报起名为《聊天》,至今已经印发到第90期了。
第三步,利用广播对全校师生进行专题讲座,比如:第一讲的主题是:“什么叫健康?”当时97%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说:“身体没病就是健康。”我引用国际卫生组织的说法告诉大家:“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能力强,三方面都好才叫健康。”很多师生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么定义人的健康。
三步走出去之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于是很快,我们的心理咨询室就开始接待来访的客人。当然刚开始时很多人也是对此心存疑虑,对我进行了多次的考验、观察之后才大胆地走进这间知心小屋与我聊天、谈心,倾诉他们心中的快乐、困惑和烦恼。心理咨询室终于成了学生、老师的知心、开心、舒心的小屋。
记得刚开始时,有个六年级的女生来咨询,女孩因父母离异寄居在姑姑家,人长得挺漂亮,学习成绩也不错,在班上是两道杠的班级学习委员,可是家里人都嫌她是女孩,爷爷奶奶不待见,父母嫌碍事,只好转到姑姑家。当时姑姑家有一个正上高二的表哥。这年寒假兄妹二人在家,表哥不知从哪儿弄到一个少儿不宜的光盘,看完之后表哥控制不住自己的性欲,强迫她做了出格的事。
她当时刚满12岁,心中的苦恼不敢跟家中人说,本来就没人喜欢自己,如果得罪了姑父,说不定又把自己轰走呢?但是“心理老师就能说吗”?小姑娘挺有心眼。她跟我预约谈心六次,每次谈话透露一点自己家的事,然后看我是否去跟其他人讲。经过考验,证明我这个五十多岁的人说话算数,能为来访者保密,于是在第七次与我聊天时讲了上述自己的故事。
我第一次听到学生身受这种迫害时,心里挺紧张的。当时我还真有点蒙,心中不是滋味。不过我立即想起看过的一个类似案例:文章中讲的那个受害的女孩长大后学了法律,她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为自己童年受欺负的事讨回了欠账。
于是我冷静地回忆了一下,对女孩说:“我很同情你的遭遇。”然后,我指着办公桌上的一个小花瓶问她:“你看这个花瓶好看吗?”“好看。”她端详了一会儿说。我拿起这个泥陶的小象造型的只能插一支花的小瓶给她看:“你看,这边有一条裂纹,但是我如果不告诉你,你就不会知道,对吧?你的遭遇就像这花瓶上的伤痕一样,你不说别人也不会知道。现在,你先利用姑姑他们提供的经济条件读好书,等将来长大了,你自己独立了,有能力了,再说这件事,你看行吗?”
小姑娘慢慢地点了点头。十年前,北京市小学升中学不像现在是电脑派位,而是凭考试成绩可进市属的重点中学。我的这位来访者凭着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北京市重点中学,后来又升入理想的大学。她每一次升学,都有信给我。一路上我也不停地支持她,帮助她,祝福她!看到她稳定地成长,我心中踏实了,我为自己能够成功地引领着一个人走出了困境、走向了新生而高兴。
二、学习中前行
边干边学是我日常的工作状态。工作开始后,我渴望有根棍扶着,因为我学习心理知识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周围又缺少同行的商量研究,缺少现成的教科书。因此,当时见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杂志后,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一直没有放手。从杂志的第一期到现在,我一期不落地订阅学习,并且认真地做摘抄笔记。在我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直伴随我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今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政府的行为要求,有专家名人的讲话,有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介绍,还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同行们的教案范例及工作的体会,我细心地拜读着每一篇文章,然后以此作为指导。我还学着他们的样子设计我的活动课,比如“习惯养成”这节课,我就是受了启发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会文明地接待客人;不会递剪刀;不会放自己的物品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支柱,工作有分工,但一定要合作配合,共同目标是育人。而良好的习惯又是人身心健康必需具备的要素。因此,我以《习惯与命运》为题安排了这堂心理课。
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方式进行的。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其中的道理,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当时我学着以小品表演的形式展开活动。现举例说明。
1.老师到我家——侍茶
活动要求:老师到我家,学生用两种杯子给老师上茶。
(1)用带盖的有把手的杯子。当学生用矿泉水瓶当暖水壶给老师沏茶时,发现参与的学生开启瓶盖后,盖子没有顶朝上放,而是扣在了桌子上,杯子开盖之后也没把盖朝上翻放就扣在桌子上了。送茶给老师时,杯把手在老师的左手位,老师如果饮水拿杯子不方便。这些细节学生都一一指出。
(2)用玻璃杯。透明的玻璃杯倒多少水大家看得很清楚。于是有学生就指出“茶要浅,酒要满”——这是他奶奶的告诫,并讲出水满了热茶会烫伤手的原因。拿杯子时应注意:一只手拿杯子上边的1/3处,另一只手托杯子底下,即不脏杯口,又安全。
2.递剪刀
老师问:“谁有剪刀借我用一下。”立刻有几个学生举手。当老师点名后一学生手执剪刀送到老师跟前时,定格这个瞬间:剪刀尖正冲着老师,老师接剪刀的手正对着剪刀尖。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这个活动的要点:递剪刀时,合着口的剪刀尖应抓到递刀人的手中,这样对方就没有危险了。以这样的方法又让有剪刀的其他人试着做了几次,效果很好。
老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这些细节,因为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质水平。在电视屏幕上,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国家官员,由于不注意这样的小节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好习惯,这对人终生有益。
十年来我是学习着走过来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稿我都会留心,觉得有价值的内容就想办法收集到手。目前我有各方面报刊文章剪贴4大册,学习摘录笔记近50本,因为我知道好头脑不如烂笔头。
三、收益
自打学习心理学知识以后,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宽松、润泽多了。许多问题临头我都不会惊惶失措,而是暗示自己:“天塌下来有姚明这样的大个儿顶着呢!怕什么?”与同事之间有了不同认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非得让别人服从我,因为我明白了世上的事不只是非黑即白,还有很多灰色区域,干嘛非要让别人适应自己,我要学着宽容,适应他人,适应环境。
我常跟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说:“要是早些年接触心理学知识多好,对家庭生活、孩子的成长都有利。”因此我常劝他们学习,学习让自己不生气,学习为人处事,学会理解、谅解,学会顺气。
我还把十年来心理咨询案例中不同类型的事例精选出100例编成册,提供给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参考,目的是从中了解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然后在教育教学中给以特别的关心。当然我不会把真名实姓写出来让各班主任知晓,因为保密是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
2007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我们还参考着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编印了有自己的体例特点的小学4~6年级心理健康知识的校本读物。由于我们的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我的心事”“老师的话”等栏目,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
回望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走过的路,我认为是扎实的。我感觉生活充实,工作有趣儿,活得有味儿!一句话:我是快乐的。(稿件编号:100115007)
(作者单位:北京市花园村二小心理咨询室,100044,电邮:xxx115youxiang@sina.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王志英)
自1999年11月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培训班的学习之后,我又相继参加了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和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学习。一连串的学习使我对原本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兴趣,并且通过学习,我对曾经在当班主任过程中遇到过的学生的多动现象找到了理论依据。
比如像多动行为的学生,我以前不知道这种行为表现的名称叫“注意缺陷的多动障碍”,只是认为孩子管不住自己,不守纪律,自己不好好学习,还影响班级纪律,我束手无策,家长也无可奈何!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我误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品德上的问题去处理,委曲了学生,也没能很好地与家长合作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在时间不长的各级培训学习班中,主办单位为我们请的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像林崇德、沃建中、孙云晓等,他们精彩的教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由衷地感到学不够,并真的由此喜欢上这项很独特的事业了。2002年,我又有机会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选修了一年心理咨询课。在经历了一番学习之后,我真的想投身做这件事。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留下了我这个本该退休回家的人,反聘我为专职心理教师,正式上岗挂牌开业,于是我开始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试着往前走
十年前,“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词在我听起来还很陌生,必须得摸索着往前走。我只有一个信念——学起来。我认为凭着自己在教育这块阵地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只要多动脑筋,多琢磨,一定能够做好!
我首先在校内做“广告”,让本校的全体师生都知道这件事的来胧去脉。
第一步,我制定了十种问卷,分别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大家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想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以心理咨询室的名义出一份手抄报,通过这份小报来宣传心理知识,让全校的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摸得着”,让这张只有8K的小报做“桥”,充分发挥桥的承重作用。我为小报起名为《聊天》,至今已经印发到第90期了。
第三步,利用广播对全校师生进行专题讲座,比如:第一讲的主题是:“什么叫健康?”当时97%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说:“身体没病就是健康。”我引用国际卫生组织的说法告诉大家:“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能力强,三方面都好才叫健康。”很多师生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么定义人的健康。
三步走出去之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于是很快,我们的心理咨询室就开始接待来访的客人。当然刚开始时很多人也是对此心存疑虑,对我进行了多次的考验、观察之后才大胆地走进这间知心小屋与我聊天、谈心,倾诉他们心中的快乐、困惑和烦恼。心理咨询室终于成了学生、老师的知心、开心、舒心的小屋。
记得刚开始时,有个六年级的女生来咨询,女孩因父母离异寄居在姑姑家,人长得挺漂亮,学习成绩也不错,在班上是两道杠的班级学习委员,可是家里人都嫌她是女孩,爷爷奶奶不待见,父母嫌碍事,只好转到姑姑家。当时姑姑家有一个正上高二的表哥。这年寒假兄妹二人在家,表哥不知从哪儿弄到一个少儿不宜的光盘,看完之后表哥控制不住自己的性欲,强迫她做了出格的事。
她当时刚满12岁,心中的苦恼不敢跟家中人说,本来就没人喜欢自己,如果得罪了姑父,说不定又把自己轰走呢?但是“心理老师就能说吗”?小姑娘挺有心眼。她跟我预约谈心六次,每次谈话透露一点自己家的事,然后看我是否去跟其他人讲。经过考验,证明我这个五十多岁的人说话算数,能为来访者保密,于是在第七次与我聊天时讲了上述自己的故事。
我第一次听到学生身受这种迫害时,心里挺紧张的。当时我还真有点蒙,心中不是滋味。不过我立即想起看过的一个类似案例:文章中讲的那个受害的女孩长大后学了法律,她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为自己童年受欺负的事讨回了欠账。
于是我冷静地回忆了一下,对女孩说:“我很同情你的遭遇。”然后,我指着办公桌上的一个小花瓶问她:“你看这个花瓶好看吗?”“好看。”她端详了一会儿说。我拿起这个泥陶的小象造型的只能插一支花的小瓶给她看:“你看,这边有一条裂纹,但是我如果不告诉你,你就不会知道,对吧?你的遭遇就像这花瓶上的伤痕一样,你不说别人也不会知道。现在,你先利用姑姑他们提供的经济条件读好书,等将来长大了,你自己独立了,有能力了,再说这件事,你看行吗?”
小姑娘慢慢地点了点头。十年前,北京市小学升中学不像现在是电脑派位,而是凭考试成绩可进市属的重点中学。我的这位来访者凭着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北京市重点中学,后来又升入理想的大学。她每一次升学,都有信给我。一路上我也不停地支持她,帮助她,祝福她!看到她稳定地成长,我心中踏实了,我为自己能够成功地引领着一个人走出了困境、走向了新生而高兴。
二、学习中前行
边干边学是我日常的工作状态。工作开始后,我渴望有根棍扶着,因为我学习心理知识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周围又缺少同行的商量研究,缺少现成的教科书。因此,当时见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杂志后,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一直没有放手。从杂志的第一期到现在,我一期不落地订阅学习,并且认真地做摘抄笔记。在我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直伴随我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今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政府的行为要求,有专家名人的讲话,有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介绍,还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同行们的教案范例及工作的体会,我细心地拜读着每一篇文章,然后以此作为指导。我还学着他们的样子设计我的活动课,比如“习惯养成”这节课,我就是受了启发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会文明地接待客人;不会递剪刀;不会放自己的物品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支柱,工作有分工,但一定要合作配合,共同目标是育人。而良好的习惯又是人身心健康必需具备的要素。因此,我以《习惯与命运》为题安排了这堂心理课。
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方式进行的。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其中的道理,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当时我学着以小品表演的形式展开活动。现举例说明。
1.老师到我家——侍茶
活动要求:老师到我家,学生用两种杯子给老师上茶。
(1)用带盖的有把手的杯子。当学生用矿泉水瓶当暖水壶给老师沏茶时,发现参与的学生开启瓶盖后,盖子没有顶朝上放,而是扣在了桌子上,杯子开盖之后也没把盖朝上翻放就扣在桌子上了。送茶给老师时,杯把手在老师的左手位,老师如果饮水拿杯子不方便。这些细节学生都一一指出。
(2)用玻璃杯。透明的玻璃杯倒多少水大家看得很清楚。于是有学生就指出“茶要浅,酒要满”——这是他奶奶的告诫,并讲出水满了热茶会烫伤手的原因。拿杯子时应注意:一只手拿杯子上边的1/3处,另一只手托杯子底下,即不脏杯口,又安全。
2.递剪刀
老师问:“谁有剪刀借我用一下。”立刻有几个学生举手。当老师点名后一学生手执剪刀送到老师跟前时,定格这个瞬间:剪刀尖正冲着老师,老师接剪刀的手正对着剪刀尖。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这个活动的要点:递剪刀时,合着口的剪刀尖应抓到递刀人的手中,这样对方就没有危险了。以这样的方法又让有剪刀的其他人试着做了几次,效果很好。
老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这些细节,因为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质水平。在电视屏幕上,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国家官员,由于不注意这样的小节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好习惯,这对人终生有益。
十年来我是学习着走过来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稿我都会留心,觉得有价值的内容就想办法收集到手。目前我有各方面报刊文章剪贴4大册,学习摘录笔记近50本,因为我知道好头脑不如烂笔头。
三、收益
自打学习心理学知识以后,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宽松、润泽多了。许多问题临头我都不会惊惶失措,而是暗示自己:“天塌下来有姚明这样的大个儿顶着呢!怕什么?”与同事之间有了不同认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非得让别人服从我,因为我明白了世上的事不只是非黑即白,还有很多灰色区域,干嘛非要让别人适应自己,我要学着宽容,适应他人,适应环境。
我常跟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说:“要是早些年接触心理学知识多好,对家庭生活、孩子的成长都有利。”因此我常劝他们学习,学习让自己不生气,学习为人处事,学会理解、谅解,学会顺气。
我还把十年来心理咨询案例中不同类型的事例精选出100例编成册,提供给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参考,目的是从中了解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然后在教育教学中给以特别的关心。当然我不会把真名实姓写出来让各班主任知晓,因为保密是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
2007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我们还参考着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编印了有自己的体例特点的小学4~6年级心理健康知识的校本读物。由于我们的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我的心事”“老师的话”等栏目,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
回望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走过的路,我认为是扎实的。我感觉生活充实,工作有趣儿,活得有味儿!一句话:我是快乐的。(稿件编号:100115007)
(作者单位:北京市花园村二小心理咨询室,100044,电邮:xxx115youxiang@sina.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王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