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5647
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刍议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4期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机制;干预策略

    一、提出问题

    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果的课堂行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问题行为比较严重,具有普遍性,职高生最明显的课堂问题行为就是看课外书、睡觉、肆无忌惮地讲话,这些问题属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这种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使教师普遍感到上课难,难上课,体会不到教学的乐趣;学生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损害了师生关系,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探究。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认知能力发展失衡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总是和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学生学习状况的优劣与其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能力的发展问题成为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首要原因。

    依据皮亚杰(Piaget)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中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发展的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四、五年级则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到了中学阶段,其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弗拉维尔(Flavell)指出,每一阶段中孩子理解复杂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表现出重大变化,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在学生需要更加生动、形象的例子、材料或操作活动来理解某一个问题时,教师却想当然地以晦涩、抽象的讲授代之;在学生已经开始有能力理解那些抽象概念,需要通过独立思考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时,教师却一味地灌输,让整个课堂变得索然无味,那么这时课堂问题行为自然在所难免。

    另外,职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会让教师在教学中顾此失彼,而处在两个极端水平的学生则最容易成为问题行为的“源头”。一些学生可能早已进入形式运算思维阶段,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一般的课堂教学要求往往无法满足其需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