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5期
编号:13195477
心理投射技术在震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年第5期
心理投射技术在震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心理投射源于人类心灵外显于对象化的需求,是一种将内在意象赋形的过程,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在人类生活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观
     〔关键词〕心理投射源于人类心灵外显于对象化的需求,是一种将内在意象赋形的过程,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在人类生活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观察得到”。 投射技术通常应用于临床治疗,并逐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采用。笔者运用沙盘游戏疗法、绘画测验等表达型投射技术在震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震区学生有效表达了他们的创伤并修复了创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发病的概率。而且沙盘游戏、绘画等表达型投射技术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内心的积极力量和治愈潜能得以发掘,增进了心理健康。

    〔关键词〕沙盘游戏;绘画;心理投射;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5-0008-04

    一、心理投射:理论与技术

    1.心理投射理论演进

    投射(projec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自我(ego)会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思想在潜意识中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使之脱离自我,以减轻内心的焦虑,避免痛苦而得到一种解脱。弗洛伊德将投射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来对待。荣格(Carl G. Jung)借用了弗洛伊德“投射”这个概念,但是赋予了“投射”新的内涵,他认为投射“在人类生活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观察得到”,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冯·弗朗兹在《分析心理学的投射观》中写道:“更为精确地来说,投射的内容不仅仅是个体早期经验的记忆意象,而是个体总体的人格特质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