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心理浅探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心理疏导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小学阶段,作文就像一个“门槛”、一道“鸿沟”,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以致产生不良的习作心理,亟需通过有针对性的疏导,让他们学会自由表达,言为心声。
一、畏惧心理
小学生怕写作文是困扰教师的普遍性问题之一。很多孩子提到写作文就皱眉,开始写作文就在字数上讨价还价,并低声哀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苦,苦于吃黄连!”从客观上讲,学生习作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整体体现,的确有较大难度。
著名作家冰心说:“凡是能够把自己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真情实感明白清楚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作文。”因此,教师首先应降低“门槛”,让写作入门更容易。教师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千万不能用报刊上的优秀作文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让他们觉得作文高不可攀,失去兴趣和信心。同时应加强心理疏导,我将电影《小孩不笨》中那个女教师的话进行改编后,用于激励学生:作文并不可怕,只要你勇敢地面对它,接近它,摸清它的底,就能打败它;既然不能回避它,与其怕着等,不如快乐面对。教师平时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习作题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在准备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写作,才不至于出现临渴掘井、望题生畏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完成半命题作文或自己命题的作文,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畅所欲言,言为心声。批改学生习作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点其写作进步之处,哪怕一丁点儿进步,也有必要提出表扬,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愉悦,变“我怕写”为“我能写”。
二、依赖心理
面对作文这项“难以完成的任务”,许多小学生求助于家长和优秀作文集,模仿成风。甚至还出现了“教师选范文,学生套例文,课后背美文,考试默作文”的怪现象。少数教师题目一出,就将中心、材料等都给学生定好,辅以各种各样的要求,再大量提供所谓范文供学生模仿。这样,就剥夺了学生主动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在习作之初就失去了独立的自我。
美国的作文教学,总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收集资料,再去调查研究,去体验感受,最终形成观察报告。因此,作为教师,习作前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具有独特的内心体验。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严格要求,加强督促,在写作成文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着力于为小学生创造独立天地,让他们独立完成习作,要求叙真事,抒真情,明真理。如指导学生写一次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先带领他们举行拔河比赛,讲明活动规则后,双方展开精神、力量的较量,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把活动过程写出来,既有场面描写,又有镜头特写,还有内心感受等,并勇敢地与身边同学分享,教师适时给予肯定、表扬。这样,学生习作才能走出“无趣、无词、无劲”的阴霾,才能克服依赖心理,变“我想抄”为“我要写”。
三、应付心理
所谓应付心理,是指小学生对作文课缺乏兴趣,厌倦拖沓,消极应对教师的指导和讲评,随便写一篇作文,草率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有:①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不想、也成不了作家、记者,作文只要及格就行了。②缺乏兴趣。写作有什么好玩的?没有吸引力,更没有热情。③没啥可写。学习生活紧张,作业负担过重,上学放学,两点一线。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④时间不足。只有短短一小时左右,写作基本功又不扎实,不得已而只能“糊弄”一下。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指出:“教学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激起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逐步感受到写作确实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作为教师,应努力在学生和教材内容、生活之间架起一座三方互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去发现,激起他们交流、表达的欲望。如做做写写——记一次小制作或家务劳动;看看写写——描写学校、工厂或一处名胜古迹;玩玩写写——介绍有趣的游戏;访访写写——通过采访记录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读写写——读了一篇文章后记下所思所得……对于一些较好的作文,可以在黑板报、自办的学习园地、《班级周报》上刊出,或推荐给学校的广播台、校报,也可以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们共欣赏,还可以向有关刊物投稿,在网上发表和交流。这样,让学生品尝自己的习作成果,树立写作信心,变“我应付”为“我认真”。
给学生一个交流、表现的平台,就是给他们一个发展、提高的机会,他们就可能因此而悦纳自我,乐意写作。给他们一个激励,不经意间,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稿件编号:100520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小学,226532,电邮:jsntshijing@163.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http://www.100md.com(石 井)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小学阶段,作文就像一个“门槛”、一道“鸿沟”,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以致产生不良的习作心理,亟需通过有针对性的疏导,让他们学会自由表达,言为心声。
一、畏惧心理
小学生怕写作文是困扰教师的普遍性问题之一。很多孩子提到写作文就皱眉,开始写作文就在字数上讨价还价,并低声哀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苦,苦于吃黄连!”从客观上讲,学生习作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整体体现,的确有较大难度。
著名作家冰心说:“凡是能够把自己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真情实感明白清楚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作文。”因此,教师首先应降低“门槛”,让写作入门更容易。教师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千万不能用报刊上的优秀作文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让他们觉得作文高不可攀,失去兴趣和信心。同时应加强心理疏导,我将电影《小孩不笨》中那个女教师的话进行改编后,用于激励学生:作文并不可怕,只要你勇敢地面对它,接近它,摸清它的底,就能打败它;既然不能回避它,与其怕着等,不如快乐面对。教师平时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习作题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在准备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写作,才不至于出现临渴掘井、望题生畏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完成半命题作文或自己命题的作文,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畅所欲言,言为心声。批改学生习作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点其写作进步之处,哪怕一丁点儿进步,也有必要提出表扬,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愉悦,变“我怕写”为“我能写”。
二、依赖心理
面对作文这项“难以完成的任务”,许多小学生求助于家长和优秀作文集,模仿成风。甚至还出现了“教师选范文,学生套例文,课后背美文,考试默作文”的怪现象。少数教师题目一出,就将中心、材料等都给学生定好,辅以各种各样的要求,再大量提供所谓范文供学生模仿。这样,就剥夺了学生主动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在习作之初就失去了独立的自我。
美国的作文教学,总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收集资料,再去调查研究,去体验感受,最终形成观察报告。因此,作为教师,习作前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具有独特的内心体验。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严格要求,加强督促,在写作成文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着力于为小学生创造独立天地,让他们独立完成习作,要求叙真事,抒真情,明真理。如指导学生写一次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先带领他们举行拔河比赛,讲明活动规则后,双方展开精神、力量的较量,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把活动过程写出来,既有场面描写,又有镜头特写,还有内心感受等,并勇敢地与身边同学分享,教师适时给予肯定、表扬。这样,学生习作才能走出“无趣、无词、无劲”的阴霾,才能克服依赖心理,变“我想抄”为“我要写”。
三、应付心理
所谓应付心理,是指小学生对作文课缺乏兴趣,厌倦拖沓,消极应对教师的指导和讲评,随便写一篇作文,草率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有:①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不想、也成不了作家、记者,作文只要及格就行了。②缺乏兴趣。写作有什么好玩的?没有吸引力,更没有热情。③没啥可写。学习生活紧张,作业负担过重,上学放学,两点一线。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④时间不足。只有短短一小时左右,写作基本功又不扎实,不得已而只能“糊弄”一下。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指出:“教学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激起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逐步感受到写作确实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作为教师,应努力在学生和教材内容、生活之间架起一座三方互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去发现,激起他们交流、表达的欲望。如做做写写——记一次小制作或家务劳动;看看写写——描写学校、工厂或一处名胜古迹;玩玩写写——介绍有趣的游戏;访访写写——通过采访记录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读写写——读了一篇文章后记下所思所得……对于一些较好的作文,可以在黑板报、自办的学习园地、《班级周报》上刊出,或推荐给学校的广播台、校报,也可以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们共欣赏,还可以向有关刊物投稿,在网上发表和交流。这样,让学生品尝自己的习作成果,树立写作信心,变“我应付”为“我认真”。
给学生一个交流、表现的平台,就是给他们一个发展、提高的机会,他们就可能因此而悦纳自我,乐意写作。给他们一个激励,不经意间,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稿件编号:100520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小学,226532,电邮:jsntshijing@163.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http://www.100md.com(石 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