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4806
花开无声文有声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7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只有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提起作文,教师“放羊”,学生挠腮,作文教学无法可循,学生的作文无从下手,作文水平无法提高。针对以上现状,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第一步:美文朗诵,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几篇美文或优美片段,要求学生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作文,然后分组选出代表,在第一节作文课上,教师和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诵美文或片断,让学生品评佳作亮点,激发他们想写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被调动起来,激情就会像火一样燃烧不止。

    第二步:建立“营养储备库”,寻找写作之源。

    1.建立班级图书角。作为农村学生,买课外书的很少,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阅读空间,我设立了班级图书角,将图书分门别类整理好,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拓宽视野,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异彩。

    2.储备词汇。建立“成语接龙”“创新词吧”“民间谚语库”“魔鬼词典”等,让学生关注生活,增强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

    3.储备文学常识。为所选课文的作家编写小传,为所选文章的文体写“专题报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间接练习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4.储备古诗文。每天背诵一篇古诗文,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储备美文佳句,并写出心得。假期要写名著读后感。

    6.一日一思,读写结合。每天记下最真切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用真情实感铸造文章的灵魂。

    第三步:掌握方法技巧,作文绽放异彩。

    1.学会观察,碰撞火花。“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经常让学生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美。如春天来了,我们开展了“访春”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校园,看看春天什么时候已经悄悄来了,寻找到你认为最能表现春天的地方,记下来。

    2.联系生活,学会思考。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之源。我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用心感悟亲情,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情感,消除隔膜,再扮作父母给自己写一封信,设身处地去体会父母的想法,让学生在换位中升华情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观察第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观察蚂蚁搬家,培养思维的条理性;观察桃花、梨花,比较他们的花色、花期、花形,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这样多角度、多侧面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思维活跃,个性鲜明。

    3.学会拟题,让文章出彩。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说拟一个亮丽醒目的标题,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也能牢牢吸引住读者。我指导学生采用对偶、对比、比喻、拟人,诗词歌曲、历史人物、哲理句子、设置悬念等方法进行拟题训练。

    4.语言锤炼,鲜活灵动。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即指语言的文采。准确精炼、鲜活灵动的语言是有文采的标志。学生要想文章出众,就得在锤炼语言上下功夫。

    5.贴近生活,选材新颖。所选材料要新鲜活泼,能恰如其分地反映主题,多角度、多侧面地说明问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翔实,议论精当,描写逼真,抒情感人,不落俗套。

    第四步:创设写作舞台,张扬学生个性。

    1.提高书写,训练速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书法比赛和限时作文比赛。

    2.口头作文,训练特长。每节课前5分钟留给学生,可以讲故事、美文朗诵、评说时政、古诗成语背诵、专题演讲等。每月评出优胜学生,赋予“听话能手”“说话高手”“演讲小明星”“故事大王”等称号。

    3.作文互批,共同提高。“好文不厌千回改。”我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定出批阅的条框,让学生去自评;然后分给小组评;接着教师复审,可以写些心灵之语,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成长;最后从中挑出几篇最好的文章,朗读后共评,并收集在《美文集锦》中。

    4.创办文集,彰显个性。我让学生们将自己的创作整理修改,编辑一本自己的文集并取名,设计广告,推销自己,选出班级十佳文集。每一次作文评出最佳作文若干,整理创办班级《美文集锦》。

    学生文集的创办,像一粒火种,燃起了他们热爱写作的熊熊大火。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是用真情做种子,用希望做阳光,用创新做雨露培育出来的生命的乐章。鲜花是美丽的,花开是无声的,花朵绽放的那一刻却是永恒的;语句是优美的,真情是无声的,感人肺腑的那一幕才是永久的。正所谓“花开无声文有声,真心无形人有情。”

    (稿件编号:100618008)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峄城古邵中学,277319)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孙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