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4300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上、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应该只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法,而应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多种途径,进行渗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教师要以学科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能。小学美术教材中,实际绘画的课程占多数,能直接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课程并不多,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充分深入教材,将心理健康的素材挖掘出来。例如:在《鱼的纹样》这节课上,我把学生优秀作品制成幻灯片,在全班播放,并鼓励作者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构思,而我只是在色彩搭配上加以指导。课堂气氛顿时变得异常活跃,主讲者由教师变成了学生,学生们在这样一个自由欢乐的气氛下尽情探索,天马行空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遨游在梦幻般的图案世界里,编织着自己的梦。学生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从而优化了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情感沟通,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1.少批评、多鼓励,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在学习绘画技法时,可以组织学生多动手实践,例如:在上色彩课的时候,针对色彩搭配和绘画技法较难,学生不好掌握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耐心讲解、鼓励大胆下笔、大胆用色,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用湿画法表现树冠,用干画法绘制苍劲有力的老树干……学生的作品各具特色。动手实践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乐趣,也激发了实践的热情,提高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知识,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技法的学习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够掌握,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技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养成了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2.运用谨慎适度的语言“评价”学生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理解学生,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然后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评价学生作品,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本身是为学生学习成长服务的,因此教师所运用的语言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谨慎适度的“评价”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打击和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重视并且把握好“评价”这一环节,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此外,儿童画没有固定的标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性千差万别,他们的绘画作品也就多种多样,学生也许画得很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绘画技法的熟练程度。因此,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优秀之处,首先加以肯定和表扬,然后再指出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建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要使每个学生的人格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要为他们创设平等自主、充满关爱、尊重个性的教育环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用发自内心的微笑和真诚的关爱架起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巨大,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重视教学过程中情绪的调节,努力营造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小学生绘画活动在儿童眼里是一种游戏,他们画画儿多是依靠兴趣凭空想象,并不考虑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品”,而是画自己心中所想的事,这就要求教师能有宽容的心,去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今天我觉得画的不好,可以延长我交作业的时间么?我想改一改。”我回答:“你能对自己提高要求,老师很高兴,给你延长一天时间能画好么?”对于我的回答,孩子们通常会很高兴,他们会很努力地去完成作品。

    实践证明,美术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心也有很强的辅助作用。(稿件编号:100512003)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教育中心乘风学区,163000,电邮:304587037@qq.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解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