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3856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9期
     〔摘要〕研究选取192名小学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和问卷测查,探讨了父母教育价值观和同伴关系对其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学生合作行为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在四年级之后才有显著发展;女生合作水平高于男生,女女配对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女配对和男男配对;朋友间的合作水平高于陌生同伴;父母教育价值观中的好行为和关系性对合作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知识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合作行为;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9-0010-04

    一、问题提出

    合作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的行为。合作行为作为儿童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之一,其发生发展一直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极大关注。

    以往研究对影响儿童合作行为的内部因素和情境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对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同伴交往等研究尚不多见。依据生态系统观,儿童的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家庭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目前只有谢晓非等人(2000)探讨了家长的工作价值观与幼儿合作行为的关系,发现越重视经济利益或越有支配他人欲望的家长,孩子的合作倾向越低,而父母的审美价值与幼儿的合作倾向正相关。他们同时发现合作行为在朋友之间出现的频率高于非朋友间。据此我们认为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即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认为什么最重要,同样会影响儿童的合作行为,而且小学生应与幼儿一样,倾向于与好朋友合作。

    另外,以往研究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性别、性别配对的影响作用尚未达成一致性结论。本研究也将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大连市某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192名,其中二年级64人,男生37名,女生27名;四年级64人,男生31名,女生33人;六年级64人,男生30人,女生34人。各年级被试平均年龄分别为8.29岁(SD=0.54),10.19岁(SD=0.38),12.30岁(SD=0.45)。

    被试的父母也为调查对象,填写父母教育价值观问卷,115位母亲、77位父亲参加了本次测查。

    (二)研究工具

    1.合作行为实验

    借鉴李幼穗等人的实验范式,采用3×2×2(年级×性别×同伴关系)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年级、性别、同伴关系(好朋友、陌生同伴)为自变量,合作行为得分为应变量。

    (1)实验材料

    9cm×5cm塑封卡片共8套,每套2张,一张正面印有字母C,另一张印有字母D,每张卡片背面印有游戏规则。记录纸。

    (2)实验过程

    在学生熟悉的教室内,16名被试,8名实验员,1名主试。每两名被试背靠背坐在桌子的两边,实验员坐在桌子的一侧。主试宣读指导语:“今天我们来做个出卡片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每次游戏时两人各出一张卡片,如果两人都同时出C,则各得3分;如果一个出C,一个出D,则出C者得1分,出D者得4分;如果两人都出D,则两人都得0分。游戏共进行10轮,结束后给得分前3名的同学或小组发奖品。”确定被试听懂规则后开始游戏,实验员对本组两名学生的出牌进行记录,主试控制实验过程并保证被试没有信息交流。

    实验分为两种情境:一种情境是两名被试是好朋友关系;另一种情境是两名被试来自不同班,彼此间不熟悉。每种情境各进行6次实验。

    实验结束后根据游戏规则统计分数,发放奖品。

    (3)计分

    记录被试出C的次数,1次计1分,出C次数越多表明被试合作行为水平越高,同时分别记录被试单向出C和双向出C的频次,作为单向合作和双向合作的分数。

    2.父母教育价值观问卷

    该问卷由杨丽珠等人(2010)编制,包括独立性、坚韧性、好行为、知识性、关系性5个因素,共32题。对问卷做主成分因子分析发现,5个因素可以解释77.54%的总变异,所有项目与原问卷的分类完全符合,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中各因素的Alpha系数在0.862到0.954之间,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方差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合作行为发展的年龄、性别特点

    对合作行为总分进行年龄和性别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年级、性别被试合作行为总分的平均值(标准差)

    进一步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F(2,186)=5.377,P<0.01,事后检验(LSD)发现,二、四年级间差异不显著,二、六年级(MD=-0.891)和四、六年级(MD=-1.031)间差异显著,说明小学生合作行为在二、四年级间发展不大,甚至略有下降,四年级之后才显著发展;性别主效应显著,F(1,186)=7.988,P<0.01,女生的合作行为平均分(6.04)高于男生(5.26)。

    实验过程中发现,在同伴提名选择好朋友进行游戏时,大部分被试选择了与自己同性别的同伴,因此我们继续考察不同性别组合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分别对合作行为总分、单向合作、双向合作进行3个组合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配对下合作行为的平均值(标准差)

    注:﹡﹡p<0.01

    结果显示,合作行为总分、双向合作组间差异显著,分别进行多重比较(LSD)发现,女女配对的合作行为总分显著高于男男配对、男女配对,女女配对的双向合作显著多于男男配对。

    (二)同伴关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首先采用t检验分析好朋友或陌生同伴对合作行为总分、单向合作和双向合作的影响。

    表3 不同同伴关系下合作行为的平均值(标准差)

    注:﹡p<0.05

    结果表明,合作行为总分、双向合作在好朋友、陌生同伴间差异显著,小学生在与好朋友进行游戏时,合作行为水平更高,双方配合较默契。

    (三)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进行合作行为总分对父母教育价值观各维度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合作行为对父母教育价值观的逐步回归分析

    注:﹡﹡p<0.01,﹡﹡﹡p<0.001

    回归分析表明,关系性、知识性和好行为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关系性和好行为对合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知识性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说明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关系性和好行为,能促进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发生,相反过于重视学习成绩,会降低其合作倾向。

    四、讨论

    (一)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年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合作行为在小学阶段并不是简单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多或减少,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二、四年级间发展缓慢,甚至略有下降,四年级之后才显著发展,到六年级时达到高峰。在学龄初期,随着生活环境的丰富和学习任务的增加,儿童的竞争意识和学业成就动机逐渐发展起来,且这阶段儿童还未突破“社会自我中心”,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较低,很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只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及自身的利益,其竞争策略的发展要早于合作策略。而到了五、六年级,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同伴交往的需求增大,为了被同伴接纳,个体必须减弱自利意图,趋向合作。而且随着社会规范认知、心理理论等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合作策略在五年级发生转折,日趋多样和有效的合作策略直接促进了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发展。当然,学校长期品德养成教育的积淀也使高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合作。 (张金荣 董 敏 王明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