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3864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压力与应对策略(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9期
     2.自信的表现。自信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它,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更要以自信来充实和完善他们的人格。(1)自信的表现:一个自信的人,他在言语或行为上会表现出:活泼、虚心、坦诚、大度、轻松、开放、言行一致、勇敢、果断、幽默。(2)自信心的维护:每个人的自我形象是由你自己来控制的,不要让别人设计你自己的生活目标,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努力提高和发展自己,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

    3.自信是人生发展的需要。自信或自尊是人的内在的基本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那么人也就会有健全和充分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发展成长中的障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心理变态或心理疾患的本质,是“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在人的自信的内在需要中,包含着“自信”的基本要素:诸如“自我接受”“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感”等,所以说,自信和自尊是人类内在的发展的需要。

    四、在处理生活压力时要善于运用社会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重大的或意外的心理压力或挫折时,除了凭借“应付技能”和“自信心”来抵御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寻求“社会支持”。从社会心理学对人的社会化的研究看,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对他(她)影响最大的也是“社会支持”。

    1.什么是社会支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的。从心理健康学的立场看,“社会支持”是指一种相互依存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朋辈关系等;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社会支持”指一种可靠的纽带性的人际关系,如亲戚关系;从社会学家的解释来看,“社会支持”指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社会支持”包含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信任和安全,“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体能够从众多关系中得到的帮助支持系统。

    2.社会支持的形式。从个人生活方面看,他能够从家庭、邻居、朋友、同学和同事等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从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方面来看,组织、各种“心理咨询”机构或社会救助部门也可以给他提供“社会支持”。

    3.家庭在社会支持中作用。不管是对青少年,还是对成年人,家庭都是社会支持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获得社会支持的源泉所在。一些研究家庭的社会学和心理学专家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个体的早期生活经验对其一生发展的影响。(2)家庭气氛与教养方式,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的是民主型的,而放任型和专制型对个体的发展成长都是极不健康的。(3)亲子关系,家庭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否良好,不但影响家庭自身的健全,而且也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4)家庭中的角色,家庭中的角色担当是否恰当,也影响一个人身心的健康。(5)家庭中的沟通,家庭里的良好沟通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健康家庭的沟通应该注意这几个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信赖和尊重。(6)家庭的不幸,离婚、丧偶等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7)健康家庭的目标:感情的交融,理解,接纳差异,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体贴和关心,互助和合作,幽默的气氛,有自己的生活原则。

    4.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发展。“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发展十分重要,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要掌握一些“社会支持”的知识,如社会交往的主动性、社会交往中的接纳性和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等方面的知识。

    “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他们抵御心理压力,也能够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从青少年成长的现实性来看,他们在生理、认知和社会三个方面面临着适应“过渡阶段”生活的种种压力,表现出紧张、不安、恐慌与紊乱。因此,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青少年生活的家庭以及他们个人,都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压力期,而作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要给予他们缓解压力的各种帮助,提供他们适应社会困扰、心理压力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成长为身心灵健康的人。(稿件编号:100510003)

    参考文献:

    [1]申荷永. 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156.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234.

    [3]王定华,陈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7.

    [4]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与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85.

    [5]林孟平. 辅导与心理治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4.

    [6]夏萌.阿德勒人格理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3101~10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甘肃兰州),730070,电邮:824390023@qq.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左利平)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