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融化了是什么
一本教育刊物上刊登了这样两则案例:
一则案例说: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老师说:“都错!答案是泥水。”另一则案例上说: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老师要求他们画一棵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老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副画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
鲁迅先生曾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到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的想象力的确丰富!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他们的想象力却变得黯淡无光。我国的传统教育通常是对知识静态的占有,而不是动态的追求。我们的教育还在不断追求完美和规范,追求循规蹈矩,不允许存在任何“瑕疵”。我们有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把学生视为一架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凡是学生容易出错之处,一律“事先警告”,或带领学生“绕道而行”,唯恐学生“摔”着,学生稍有小错,就会急不可耐地将自认为最完美的答案揭示出来。正是这种对教育尽善尽美的追求,吞噬了学生最后一点点残存的想象力。如同母亲的勤劳,往往养成儿女的懒惰,过于“包办”的教师最终只能造就碌碌无为的学生。同样,在教育教学中,如果不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而硬把学生看作“白纸”,不了解学生是否喜欢开展活动而硬让学生成为“角色”,不了解学生是否需要合作式学习而硬给学生拉来“伙伴”,那么,此时教师的教学热情只能是自作多情,难以被学生所接受。不厌其烦地硬给学生并不需要甚至是反感的东西,最终可能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教师也越来越疏远。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工业产品是标准化操作、模式化生产,只讲标准和效率;而农业面对的是庄稼,庄稼是有生命的,但凡生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侍弄庄稼,只能够满足它、引导它、成全它,而不能“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有一位哲人说过:“造物主费了无穷的力量,把每个孩子都造成各式各样,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千方百计地把这些个性纷呈的孩子雕琢成一个样子,有意无意地用我们毫无愧意的爱手,将孩子身上的个性,一点点地掐断,生怕滋生出许多不合时宜的树叶。”回顾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学生个性的培养基本上处在边缘地带,甚至是被关注的盲区。学校和班级教育中,运用最多的教育方式是“管…‘压”“卡”“堵”。许多学校不容许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只想让学生的大脑成为“权威”思想的灌输工具。个别学生特殊而合理的要求常常被“铁的纪律”和“大局为重”所戕杀,很容易形成整个学生群体“千人一面”甚至“千人一念”的局面。教师们整日在苦口婆心地说教,在煞费苦心地探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殚精竭虑地把个性纷呈的芸芸众生们“精心”打造成统一模式的“解题机器”和“知识行囊”!学生完全成了老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成了没有思维不会思考问题的“植物人”。成了教学“生产线”上规格一致的“标准件”,没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
生命即个性,正是每片惟一的叶子,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把想象力真正地还给学生,才能欣赏到姹紫嫣红、春色满园的景象。 (彭华清)
一则案例说: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老师说:“都错!答案是泥水。”另一则案例上说: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老师要求他们画一棵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老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副画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
鲁迅先生曾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到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的想象力的确丰富!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他们的想象力却变得黯淡无光。我国的传统教育通常是对知识静态的占有,而不是动态的追求。我们的教育还在不断追求完美和规范,追求循规蹈矩,不允许存在任何“瑕疵”。我们有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把学生视为一架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凡是学生容易出错之处,一律“事先警告”,或带领学生“绕道而行”,唯恐学生“摔”着,学生稍有小错,就会急不可耐地将自认为最完美的答案揭示出来。正是这种对教育尽善尽美的追求,吞噬了学生最后一点点残存的想象力。如同母亲的勤劳,往往养成儿女的懒惰,过于“包办”的教师最终只能造就碌碌无为的学生。同样,在教育教学中,如果不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而硬把学生看作“白纸”,不了解学生是否喜欢开展活动而硬让学生成为“角色”,不了解学生是否需要合作式学习而硬给学生拉来“伙伴”,那么,此时教师的教学热情只能是自作多情,难以被学生所接受。不厌其烦地硬给学生并不需要甚至是反感的东西,最终可能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教师也越来越疏远。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工业产品是标准化操作、模式化生产,只讲标准和效率;而农业面对的是庄稼,庄稼是有生命的,但凡生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侍弄庄稼,只能够满足它、引导它、成全它,而不能“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有一位哲人说过:“造物主费了无穷的力量,把每个孩子都造成各式各样,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千方百计地把这些个性纷呈的孩子雕琢成一个样子,有意无意地用我们毫无愧意的爱手,将孩子身上的个性,一点点地掐断,生怕滋生出许多不合时宜的树叶。”回顾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学生个性的培养基本上处在边缘地带,甚至是被关注的盲区。学校和班级教育中,运用最多的教育方式是“管…‘压”“卡”“堵”。许多学校不容许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只想让学生的大脑成为“权威”思想的灌输工具。个别学生特殊而合理的要求常常被“铁的纪律”和“大局为重”所戕杀,很容易形成整个学生群体“千人一面”甚至“千人一念”的局面。教师们整日在苦口婆心地说教,在煞费苦心地探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殚精竭虑地把个性纷呈的芸芸众生们“精心”打造成统一模式的“解题机器”和“知识行囊”!学生完全成了老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成了没有思维不会思考问题的“植物人”。成了教学“生产线”上规格一致的“标准件”,没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
生命即个性,正是每片惟一的叶子,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把想象力真正地还给学生,才能欣赏到姹紫嫣红、春色满园的景象。 (彭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