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1)
[摘要]本研究遵循科研的方法和过程,探索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策略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实验过程中,参与实验的老师将筛选出的,在学习适应性方面有相同学生,组成辅导小组进行一系列专项训练,来改善他们突出的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课题研究的行为成果毛突出体现在12个大策略共50多个小的策略方面。它们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且宜于推广,适于广大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学科教师尝试与应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0-0007-05
一、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研究设计
1.研究背景
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缘于对“三个着眼于”的思考。
第一,着眼于北京市西城区小学心理教育自身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的需要。当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已逐步成为西城区小学心理教育的特色,并在诸多小学已取得一定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之后,我们即刻意识到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应用它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实效性,使教育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内容,同时教育目标又将促进教育方式和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广泛调查和认真研讨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结合点,即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和功能,达到促进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提高的目的。
第二,着眼于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学生入学后,伴随着各种学习活动,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及个体与学习环境之间,呈现出一个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把握住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关键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
大量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偏差的学生,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学习要求、学习任务等的不适应,对于学习缺乏效能感。例如,在日常学习中,他们因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又未得到及时与有效的辅导而感到无助;进而由于遭遇他人的鄙视、冷漠导致自卑等。而这些又都与学生元认知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加强如何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发展元认知策略,促进小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高研究和实践,以摸索相应的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
第三,着眼于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非常注重开发学生更深层的潜能,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学习环境以及自身的认识和调控。而如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便显得格外迫切了。
2.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运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服务于“提高小学生习适应性”的应用性研究,积极探索实施的步骤、技巧和策略;探索如何发展元认知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3.理论基础
(1)学习适应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
本课题以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试》为测量工具,调查实验对象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现状,从而发现薄弱人群和薄弱项。继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非量化资料的收集作出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并参考《学习适应性测试》中所构建的相关因素,实施恰当的团体心理辅导。
(2)元认知理论。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它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本课题在分解研究总目标时,便参照了元认知的构成结构,并且它是设计辅导训练策略的重要理论之一。
(3)自主学习理论。所谓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通常自主学习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
(4)学习策略的理论。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重视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对解决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二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教师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可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三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信息时代,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而掌握获取知识的策略才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注重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与其主动学习和掌握学习策略的意识及水平结合起来,加强训练学生反省自身掌握学习策略情况的能力,激发其努力寻找恰当学习策略的主动性。
(5)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本课题正是针对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某方面问题,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予以及时有效的辅导与训练,帮助他们吸取新的思想与策略,以达到新的平衡。
(6)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团体辅导即将有着共同问题的人员组成同质小组,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澄清问题,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学习建立新的积极的思维与行动的方式。本课题正是将有着相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组成同质小组,进行系统、专项的辅导训练。 (王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