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点理论的研究及教学应用(1)
〔摘要〕罗特的控制点是指有关反应是否影响结果(如成功、奖赏)的一般性期待,它作为归因理论中的一个方面,在教育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在论述控制点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分析了近些年来关于控制点理论的相关研究,最后提出了控制点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控制点;内外控;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3-0010-03
罗特(J·B·Rotter)的控制点理论来自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对于个体的归因及行为风格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内控者倾向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引发随后事件的主要因素,认为自己的成败祸福取决于自身因素;而外控者常把事情的结果看成是运气、机遇、命运和其他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而不愿去做一些必要的努力和尝试。本研究对控制点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控制点理论的概述
(一)控制点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1]。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F.Heider,1958)。后来,罗特(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认知或定向[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87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