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审视:管理与评价视角(3)
(四)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心
从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来看,课程评价可以分为起始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三个部分。起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的学习准备情况,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学情;过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目的在于收集有关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信息,经过分析来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课程目标;结果评价则是指在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评价,也被称作终结性评价。这三种评价的指向和服务对象不同:起始评价指向未进入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过程性评价指向课程学习进程中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结果评价指向已完成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的是无数个瞬间中的学生,关注的是心理发展和变化脉络,因此,在评价中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心。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或者实施效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明显表现出来的,过分关注结果,常常会失去最佳的评价时机。再者,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随机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呈现,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评价的跟进。
(五)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之所以单独提出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原则的引领;二是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根本价值的解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见仁见智,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在活动中独立思考、体验、感悟,使学生自助、自立、自强。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差异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了解和发现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下学生的个别问题,将群体教育与个别化教育、疏导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采取有效的辅导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主体性也好,发展性和差异性也好,都切实说明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实际需要和发展的不一致性,覆盖全体学生的评价无法揭示个体的实际状况。在当前中小学班额较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评价,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说到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为心理健康、思维活跃的主动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当一个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他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主动学习、自我调控和管理都需要技巧和方法,而自我评价恰恰能提供这些。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种尝试有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但是管理和评价因素的或缺却使得这些探索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和推进,弥补或缺的因素必将会使整个进程更加顺畅。
注:此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课程教学专题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黎.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0,(3):269~271.
[2]张微,郑梦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原则[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
[3]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詹浩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管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5]王新梅.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6]邓如陵.论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06,(11).
[7]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6,(5).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5)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王凯)
从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来看,课程评价可以分为起始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三个部分。起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的学习准备情况,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学情;过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目的在于收集有关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信息,经过分析来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课程目标;结果评价则是指在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评价,也被称作终结性评价。这三种评价的指向和服务对象不同:起始评价指向未进入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过程性评价指向课程学习进程中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结果评价指向已完成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的是无数个瞬间中的学生,关注的是心理发展和变化脉络,因此,在评价中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心。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或者实施效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明显表现出来的,过分关注结果,常常会失去最佳的评价时机。再者,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随机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呈现,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评价的跟进。
(五)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之所以单独提出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原则的引领;二是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根本价值的解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见仁见智,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在活动中独立思考、体验、感悟,使学生自助、自立、自强。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差异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了解和发现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下学生的个别问题,将群体教育与个别化教育、疏导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采取有效的辅导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主体性也好,发展性和差异性也好,都切实说明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实际需要和发展的不一致性,覆盖全体学生的评价无法揭示个体的实际状况。在当前中小学班额较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评价,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说到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为心理健康、思维活跃的主动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当一个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他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主动学习、自我调控和管理都需要技巧和方法,而自我评价恰恰能提供这些。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种尝试有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但是管理和评价因素的或缺却使得这些探索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和推进,弥补或缺的因素必将会使整个进程更加顺畅。
注:此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课程教学专题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黎.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0,(3):269~271.
[2]张微,郑梦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原则[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
[3]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詹浩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管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5]王新梅.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6]邓如陵.论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06,(11).
[7]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6,(5).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5)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