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1339
教孩子学会分享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4期
     〔关键词〕分享;给予;成长

    曾经读过一篇短文,题目叫《一小口》:

    一 小 口

    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只尝了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这是谁和谁?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这又是谁和谁?

    答案很简单,前者是母亲与孩子,后者是孩子与母亲,只能如此。母亲尝一小口只为了知道那食物是否烫嘴,是否走味,甚至是否有毒,然后才放心地让孩子吃;孩子想到与母亲分享的时候总是剩下一小口了,因为这时他已经吃不下了。也只有母亲才会愉快地接受这一小口,并因此夸她的孩子孝顺。

    读着这篇短文,我在想,天下的母亲与孩子、孩子与母亲大都如此吧。我在想,母亲尝那一小口才给孩子吃,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伟大的、无言的爱;但孩子总是剩下一小口的时候才会想到与母亲分享,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吗?我们真的会很欣慰、很愉快地接受吗?

    如果要我回答,我会说:我不会!我可能依然会为孩子尝那一小口,但我不会再接受孩子剩下的那一小口,更不会夸这样的孩子孝顺。因为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

    那是孩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下班途中我买了一些香蕉,到家随手放到了茶几上。孩子看到了,高兴地喊着跑了过去:“哇啊,吃香蕉啦!”看着可爱的儿子我笑了笑:“吃吧,就是给你买的。”我挂好衣服刚坐下,儿子拿着一根香蕉递到了我面前:“妈妈,你吃!”那一刻,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儿子知道先让妈妈吃了!但几秒种后,我的笑容就僵住了,因为我清晰地听到儿子得意地笑着说道:“哈哈,妈妈吃了个坏的!”原来香蕉皮上有些褐色的锈斑,儿子正是为此才把这个香蕉递给了我。我很惊讶,他小小年纪,哪来的如此心机?我是他的妈妈,他都可以如此对我,要是对待别人呢?岂不更不像话?

    仔细想想,孩子如此自私,不懂得分享,谁之过?难道孩子天生如此?很显然,孩子是无辜的。是我的错,是我这个妈妈的过错和责任!想想过去,每次买回什么好吃的好喝的,我们做父母的从来没想过自己享受,甚至连尝都不会尝一口,毫无保留地全部给了孩子。但也正是我们的这“无私”的思想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使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好东西都应归我自己所有!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那以后,我对孩子的态度变了,我开始和孩子“争”好东西。争好东西吃,争好东西玩。甚至是一小袋香香果或虾条,孩子一打开袋,我就会把手伸过去。孩子开始很不高兴,很不情愿,但时间久了,他就习惯了。再后来,只要有什么好吃的,不用我开口,他就会主动地送到我手里,甚至送到我的嘴里。这时候,我绝对不会像以前一样高兴地说“真乖,妈妈不吃,你吃吧”,而是欣然接受,然后说声:“谢谢!”值得欣慰的是我的苦心没有白费,孩子学会了与人分享。

    记忆比较深刻的有几件事。有一次,晚上我和孩子去看演出,带了包小吃。小孩子嘴谗,开场后没多久,就忍不住打开了。但他还是习惯性地抓了一把先递到了我手里:“妈妈,给你!”身边的一个老奶奶看到了很惊讶地夸奖道:“这孩子可真懂事!”我很欣慰,儿子也自豪地笑了。因为他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体验到了被人赞赏的快乐!

    有一次,一位朋友从俄罗斯探亲回来带给儿子一块巧克力。儿子拿到的时候很兴奋,翻来覆去地看着外包装,然后充满好奇地边拆边说:“这俄罗斯的和咱中国的巧克力有什么不同呢?”此时我没有任何言语,我在静静地等待。一会儿,儿子拿了一块过来:“妈妈,爸爸这会儿不在,咱俩先吃吧。”看来儿子有点迫不及待了,“没分均匀,这块大的给你吧!我给爸爸留了块中的。”我欣然地接过儿子递过来的巧克力,放到了嘴里,并真诚地说了声:“谢谢!真好吃!”儿子把最小的那一块放进自己嘴里,一边品味一边说:“这外国的巧克力和咱的巧克力也没有什么不同啊,一个味道!”我笑着接了句:“不过,你应该十分感谢叔叔,他跑那么远,都没忘记带块巧克力给你!再说,要不是叔叔,你怎么知道俄罗斯的巧克力与咱的巧克力有什么不同呢?”“嗯,妈妈,我懂!”东西多的时候,要孩子与人分享应该不难,但这惟一的一块外国巧克力,儿子能够毫不吝啬地与父母分享,这对他而言已经很难得了。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学会了与亲戚、朋友、同学等更多的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浓浓的亲情和深厚的友情。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我们做父母的不要一味地给予,不要等他只剩下“一小口”才想到与人分享时,我们还盲目地认为这是孩子的孝顺之举。我们应该在孩子最初说“妈妈,你吃”的时候学会欣然地接受,而不是拒绝。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给予,从小就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心理教研室,安阳,455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吴九君 (张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