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1279
多方应对,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5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了解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探索适合闵行区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1.闵行区教师职业倦怠测试的基本情况

    抽样调查的教师2019人,刚刚上岗的教师55人(2.7%),2年到5年教龄的340人(16.8%),6年到20年教龄的1221人(60.5%),21年教龄以上的403人(20.0%)。

    本次测试总共抽样了35所学校,每所学校抽样约80%左右的教师,幼儿园219人(10.8%),小学611人(30.3%),初中548人(27.1%),九年一贯制学校167人(8.3%),普通高中168人(8.3%);区重点高中113人(5.6%),市重点高中134人(6.6%),共2019名,占闵行区教师总数的21.7%,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闵行区教师职业倦怠测试方式与量表选择

    教师在局域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的量表涉及三个方面:教师职业倦怠量表;教师非理性信念量表;教师工作、生活状态调查表。

    3.闵行区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

    教师职业倦怠分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指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情绪冷漠,缺乏热情,容易激动等。去个性化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失去了个性、激情与创造性,工作逐渐趋于平淡和应付。自我成就感指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体验和成就动机,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认同感与满足感。闵行区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的情绪衰竭状况。在情绪耗竭方面,出现明显影响工作的人数比例为3.5%,各学校情绪耗竭的人数比例在0.7%~8.4%之间。最低的为市重点高中,最高的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教师的去个性化状况。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在长期过度压力体验下造成的心力交瘁,表现为在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冷漠。

    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在自我成就感方面,与其他两个指标相反,得分越低说明成就感越差。教师中自我成就感欠佳的比例总体为10.1%,相对其他两个指标要高。各学校比例在7.2%~15.6%之间,九年一贯制学校自我成就感欠佳的教师比例较低,而市重点中学比例较高。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工作时间长

    教师工作的时间按正常的劳动制度,每周工作五天休息两天,但实际工作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教师的工作量除了每周要上的几节课,备课所花费的时间平均为上课节数的四倍,新教师花费的时间会更多。再加上批改学生的作业、考试试卷,为迎接各种评比、考核和检查而准备材料,工作量无法估计。为了评职称,教师通常都要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申报教科研项目和课题,这些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晚上常常工作到11点之后。

    2.工作压力大

    社会、家庭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得好坏的惟一标准,认为升学率高的就是好学校,反之,就是差学校或是薄弱学校。目前,中小学中“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学校”的现象相当普遍。升学率把教师们压得透不过气来,身体疲劳还在其次,最累的是心。学校教务处在各类考试中,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区域调研考试、多校联考、中考和高考等都在算分数。学校根据教师所带班级的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等在学校的排名,在区域内的排名,来考核教师。奖惩条例细化了又细化,条条都与经济效益挂钩。名列前茅者奖,排后者罚,甚至末位淘汰。教师加薪、评先进、评职称、福利、奖金样样离不开升学率(分数)。 “每次考试,与其说是在考学生,不如说是在考老师。”考试中升学率(分数)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要素。

    3.学生厌学情绪蔓延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宠着长大,缺乏吃苦的精神,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又很高,孩子失败就是一个家庭的失败,所以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动接受家长安排的各类学习活动,到了小学中学要学好学校的功课,还要参加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家长、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学习压力,成绩成了衡量孩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很多孩子没有成就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一天七节课上好,还要参加晚托班、补习班等,各类的兴趣爱好都没时间去发展,学生厌学情绪浓烈。再加上社会上诱惑越来越多,部分学生难以抵挡,他们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无心学习。教师面对越来越多厌学的学生,要付出更多心血和精力,造成体力和精力的透支,但教育教学效果未必能达到预期目标,付出和回报之间不成比例,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加强。

    4.社会、家长对教师的高要求

    社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要求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只讲奉献,不讲享受。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望子成龙,孩子在学校如果出现一些意外,家长常常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教师问罪。教师在教育中像走独木桥,害怕学生在校出状况,担心学习成绩不如人,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之中,易产生心理疲劳。

    5.个人发展原因

    教师为了个人更好地成长,经常参加市级、区级、校级、社会上的各类专业培训,以此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及管理水平。为了职称评定,必须考外语和计算机,还要有市级、区级等公开发表的论文,具备一定的科研教研能力。教师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的群体,在个人成长中一旦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就会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导致职业倦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教育主管部门要关心教师心理健康

    闵行区教师面临着职业压力,承载着职业倦怠,这些问题在现行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问题。闵行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心理健康也非常关注。

    闵行区学校心理辅导协会定期举办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高级研修班,提升全区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先后举办了十几期针对教师、班主任的心理知识培训班,向全区教师普及心理知识。

    闵行区正在筹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实事工程”,建立健全区教师心理档案制度,准确掌握教师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闵行区于2008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测量研究中心,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2010年区总工会成立了心理咨询协会,组建心理健康讲师团,启动了区“万名职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实事工程,开设了“工作与生活平衡”“教师职业减压方法”“职业倦怠与自我调适”、“如何提高个人幸福指数”“情商与事业”、“工作压力与自我管理”等21个专题讲座,进行多层次的宣讲、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这项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的这些具体的措施对教师应对职业倦怠都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作为教师个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现实的看法,而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学习正是我们改变想法,积极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2.学校注意教师心理问题的疏导

    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是希望得到尊重,有归属感。因此,各个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闵行区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定期为本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为学校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校本培训。

    学校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尽可能使教师工作愉快。学校尽可能地把教师工作环境布置得好一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师切切实实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成长的关心,使教师的身心得到放松,减轻职业倦怠。

    3.建议建立区级教师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得到心理关怀和帮助。区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握新时期教师的心理特点,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形成学校、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医院心理健康门诊三级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教师提供系统的社会支持,缓解、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保障全区教师的心理健康。

    4.要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教师所承受的压力是有目共睹的,教师的工作时间是不能仅仅用8小时来衡量的,其中批改作业、备课、专业进修等都需要8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来补充。长期的工作疲劳,势必会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使很多教师把教书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日复一日地工作着。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让自身找到发展空间,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成为真正的智慧型的专业教师。

    如果闵行区的教师人人都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在科学职业规划的指导下,全区的教师都能达成这样的共识:教师不仅是谋生的职业,更是自我发展的事业,那么,教师的幸福指数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总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要尊重教师,要看到教师的辛勤劳动,为闵行区全体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教师们有归属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罗阳中学,上海,200237)

    编辑/于 洪 李益倩 终校/吴九君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