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和原因;解决策略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存的问题与原因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逐步兴起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就一直放在了学生身上,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机制的创新,原有的意识形态被击破,新的意识形态逐步形成,而且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岗位竞争压力的加大,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变化及生活态度的改变等种种因素,使得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教师顺利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而且还会造成对教师身体健康的损害,甚至影响到教师个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幸福,不利于教师适应正在剧变的社会环境及其专业社会化进程等。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
由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得教育制度不断地进行改革,同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延长了工作时间。但是对于教师的福利待遇等方面却没有提高到相应的水平,这使得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职业倦怠。如备课不认真仔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上课的时候不能全心地将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中,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去上课,课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作回答,而是草草了事,并对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师资力量远远不够,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中的所谓重点学校中,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多得惊人,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强,工作时间远远超出了正常的8小时范围。而且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看不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使他们心理失去了平衡,有的教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表现出对所从事工作的不喜欢,甚至出现了对工作的退缩感,不愿意投身于工作当中。
第二,应试教育的高要求。由于当前应试教育模式的要求,使得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使教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感,并使教育发展失去内在的原动力。再加上势在必行的聘任制度的扩展,优胜劣汰的竞争趋势,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不适应,出现了心理危机感。
第三,角色的多样性。一方面,在身为教师和普通人之间,教师常常会面临角色转换的压力,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教师实际地位之间的反差也容易让教师产生角色冲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知识的传播者和班级的管理者;既要与领导、同行、家长打交道,又要应付现实生活中的多种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这往往是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缘由。
第四,教师地位的微妙变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早已不是学生惟一的信息来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低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再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影响着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尤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冲击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教师的情绪倦怠
从社会方面来看,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以榜样的形象出现,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以清高自居,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刻意限制自己,不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学生面前保持平静、耐心、积极、乐观的形象。这样使教师闭塞了自己本应有的情绪特征,表现出了极大的矛盾感。同时教师在社会大家庭中被重视程度不够,如在经济方面,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与以前相比的确有所提高,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并不高,一些边远地区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而对于一些合同制的教师来说,福利待遇远远低于正常值。他们每天面对着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学生,做着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工作,有的甚至还要做的更多,但是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与奖励,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失去了干劲,产生了一定的情绪倦怠。
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较片面,只注重显性的指标,而忽略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这让教师感到自己做的工作没有被认可,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能达到学校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差,自尊心和上进心均有所丧失,自信心不足,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而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性情急躁,反应过敏,易动怒,忽视学生的人格,感情脆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
(三)教师的交往倦怠
由于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教师每天面对的只有繁杂的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去一些联谊的场合,也没有经历和体力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甚至有的教师对本校的老师也没有认识完全,每天只是围绕着自己班级的几名科任老师以及本班的学生,忽略了与其他老师和班级的沟通,这样使得教师的交际圈子越来越小,逐渐变得孤僻和闭锁。这样的倦怠情绪带到了教学中,同样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愿意与学生交朋友,缺乏对学生的爱心和关心,表情冷淡,在与同事、领导相处时不主动去沟通,不能换位思考,凡事以个人为中心,在交际圈中表现得极度孤立。
(四)教师缺乏保持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
工作量的加大,使得教师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进而没有足够的意识去维护自己健康的心理。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晚。我国的教师在职进修与培训课程中,较大程度注重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却较少,没有将教师心理健康作为重点来抓,只是一带而过,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一)社会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
首先,要树立和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社会地位,除了要通过法制的手段来维护教师的利益外,社会的宣传与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提高教师工资水平,改善住房、医疗、社保等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其次,国家应该革新教育体制,逐步取消学校的等级区分,让各个地区的各级学校都能够平等招生,学校中的教师平均教管学生,以减轻部分教师的工作压力以及工作量。
再次,应逐步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调整教师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逐渐增强教师的自豪感和自尊感。
最后,师范类学校教育应加强对未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心理卫生工作方法,从人际关系、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献身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
(二)学校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针对教师的现状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适合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案,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工作评价制度,为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奋斗目标,投入必要的资金为教师购置相关的书籍、音像资料,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创新精神。
其次,学校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树立和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教师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工作。
再次,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希望也会鼓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校领导应对教师的工作进行适当的鼓励,绩效强化,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领导要及时了解教师工作情况以及教师的心理状况,并给予及时鼓励、肯定与帮助。
最后,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有关的心理健康的学习和讨论,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请专家或本校心理学专业教师举办心理卫生专题讲座、讨论会,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利用校园广播、学报等方式进行心理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让教师能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冷静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善于发现、反思、改正自己的不足。
(三)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教师要悦纳自己。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知识,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制定切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要善于从学生的点滴成绩、逐步的成长中去体验快乐,多和学生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多吸取青春的营养,增添生命的活力。
其次,注意维护自我。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当遇到工作的不顺利或是人际关系的紧张时,要学会微笑面对。发展业余兴趣,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户外活动、社会活动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以调节。
再次,不断提高自己。教师的充实与提高是教师修养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教师应不断地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
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开自己的心扉,融入到集体中去。
注:本论文为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哈尔滨,150025)
编辑/于 洪 李益倩 终校/吴九君 (雷玲 陆桂芝)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存的问题与原因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逐步兴起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就一直放在了学生身上,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机制的创新,原有的意识形态被击破,新的意识形态逐步形成,而且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岗位竞争压力的加大,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变化及生活态度的改变等种种因素,使得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教师顺利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而且还会造成对教师身体健康的损害,甚至影响到教师个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幸福,不利于教师适应正在剧变的社会环境及其专业社会化进程等。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
由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得教育制度不断地进行改革,同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延长了工作时间。但是对于教师的福利待遇等方面却没有提高到相应的水平,这使得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职业倦怠。如备课不认真仔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上课的时候不能全心地将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中,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去上课,课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作回答,而是草草了事,并对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师资力量远远不够,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中的所谓重点学校中,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多得惊人,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强,工作时间远远超出了正常的8小时范围。而且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看不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使他们心理失去了平衡,有的教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表现出对所从事工作的不喜欢,甚至出现了对工作的退缩感,不愿意投身于工作当中。
第二,应试教育的高要求。由于当前应试教育模式的要求,使得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使教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感,并使教育发展失去内在的原动力。再加上势在必行的聘任制度的扩展,优胜劣汰的竞争趋势,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不适应,出现了心理危机感。
第三,角色的多样性。一方面,在身为教师和普通人之间,教师常常会面临角色转换的压力,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教师实际地位之间的反差也容易让教师产生角色冲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知识的传播者和班级的管理者;既要与领导、同行、家长打交道,又要应付现实生活中的多种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这往往是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缘由。
第四,教师地位的微妙变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早已不是学生惟一的信息来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低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再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影响着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尤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冲击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教师的情绪倦怠
从社会方面来看,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以榜样的形象出现,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以清高自居,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刻意限制自己,不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学生面前保持平静、耐心、积极、乐观的形象。这样使教师闭塞了自己本应有的情绪特征,表现出了极大的矛盾感。同时教师在社会大家庭中被重视程度不够,如在经济方面,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与以前相比的确有所提高,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并不高,一些边远地区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而对于一些合同制的教师来说,福利待遇远远低于正常值。他们每天面对着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学生,做着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工作,有的甚至还要做的更多,但是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与奖励,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失去了干劲,产生了一定的情绪倦怠。
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较片面,只注重显性的指标,而忽略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这让教师感到自己做的工作没有被认可,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能达到学校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差,自尊心和上进心均有所丧失,自信心不足,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而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性情急躁,反应过敏,易动怒,忽视学生的人格,感情脆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
(三)教师的交往倦怠
由于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教师每天面对的只有繁杂的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去一些联谊的场合,也没有经历和体力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甚至有的教师对本校的老师也没有认识完全,每天只是围绕着自己班级的几名科任老师以及本班的学生,忽略了与其他老师和班级的沟通,这样使得教师的交际圈子越来越小,逐渐变得孤僻和闭锁。这样的倦怠情绪带到了教学中,同样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愿意与学生交朋友,缺乏对学生的爱心和关心,表情冷淡,在与同事、领导相处时不主动去沟通,不能换位思考,凡事以个人为中心,在交际圈中表现得极度孤立。
(四)教师缺乏保持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
工作量的加大,使得教师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进而没有足够的意识去维护自己健康的心理。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晚。我国的教师在职进修与培训课程中,较大程度注重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却较少,没有将教师心理健康作为重点来抓,只是一带而过,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一)社会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
首先,要树立和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社会地位,除了要通过法制的手段来维护教师的利益外,社会的宣传与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提高教师工资水平,改善住房、医疗、社保等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其次,国家应该革新教育体制,逐步取消学校的等级区分,让各个地区的各级学校都能够平等招生,学校中的教师平均教管学生,以减轻部分教师的工作压力以及工作量。
再次,应逐步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调整教师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逐渐增强教师的自豪感和自尊感。
最后,师范类学校教育应加强对未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心理卫生工作方法,从人际关系、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献身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
(二)学校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针对教师的现状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适合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案,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工作评价制度,为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奋斗目标,投入必要的资金为教师购置相关的书籍、音像资料,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创新精神。
其次,学校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树立和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教师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工作。
再次,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希望也会鼓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校领导应对教师的工作进行适当的鼓励,绩效强化,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领导要及时了解教师工作情况以及教师的心理状况,并给予及时鼓励、肯定与帮助。
最后,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有关的心理健康的学习和讨论,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请专家或本校心理学专业教师举办心理卫生专题讲座、讨论会,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利用校园广播、学报等方式进行心理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让教师能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冷静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善于发现、反思、改正自己的不足。
(三)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教师要悦纳自己。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知识,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制定切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要善于从学生的点滴成绩、逐步的成长中去体验快乐,多和学生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多吸取青春的营养,增添生命的活力。
其次,注意维护自我。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当遇到工作的不顺利或是人际关系的紧张时,要学会微笑面对。发展业余兴趣,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户外活动、社会活动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以调节。
再次,不断提高自己。教师的充实与提高是教师修养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教师应不断地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
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开自己的心扉,融入到集体中去。
注:本论文为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哈尔滨,150025)
编辑/于 洪 李益倩 终校/吴九君 (雷玲 陆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