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的十大心理行为分析(1)
〔摘要〕本文使用中科院心理所修订的《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经常感受的情绪、具体的学法和时间管理等十个维度的心理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与优化调适。笔者对面向高中班级团体和大量学生个案访谈所得到的典型观点和方法作对照分析,揭示能优化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良好的学习策略以及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并提出方便一线教师选用的指向优化高中生学习策略指导亟待关注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策略量表;十大心理行为因素;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6-0013-04
学习效果之于学生的重要性宛如空气之于人的生命般理当受到学习者及其所在系统的高度关注。遗憾的是在许多人心中,“学习效果”已被狭隘的“学习成绩”所取代。于是,许多学生将成绩的排名是否进步、是否靠前看成自己学习是否有效的惟一标志——成绩好则飘飘然,进而又唯恐不能保持绝对优先而心怀焦虑;成绩下降就伤自尊,全面否定自己的努力过程。呈现出学习上的“功利主义”“斤斤计较”“自我压迫”或“自我否定”。这既不符合我们的育人目标,也不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指引的方向。
我校《高中新课程学习策略的优化与指导研究》课题直接触及如何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系统,提升学习策略水平的问题,选择了中科院心理所修订的《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为工具,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经常感受的情绪、具体的学法和时间管理等十个维度的正反两方面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并由具体的比较鉴别来帮助学生感知和调适自己的学习状态——使用良好的学习策略而优化学习心理素质,提高学习成绩。本文拟就我们面向班级团体和大量学生个案访谈所得到的典型观点和方法作十大心理行为因素的对照分析,并提出方便教师选用的指向优化高中生学习策略指导亟待关注的基本问题。
一、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的十大心理行为分析
1.学习态度
正向心理行为: 认同学习可以帮助自身拓展视野、丰富知识、训练思维、了解科学、了解社会;认同学校教育能够帮助自己打好基础,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认同只有对还不感兴趣的科目也全力以赴,才可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
负向心理行为:认为学校课程学习对实际生活作用不大;学不学都一样,学得好未必发展好;现在大学毕业都不好找工作,学再多也没什么用;抱怨课程枯燥、教学无趣、作业太多、环境不好等。
心理行为分析:态度决定一切。确认学校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学习者主动自觉的学习行为;而否定或怀疑学校学习价值的学生遇到困难就容易逃避或放弃。后者需要重新评估学校的学习活动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以端正认识并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培养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和勤奋程度。
2.动机行为
正向心理行为:为理解和解决问题而学;更喜欢体验自己对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自我控制感和效能感,从而更自觉地选择有难度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期望从中学到本领、提高能力;会以主动负责的做法去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会主动记下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独立思考或向老师/同学请教而力争尽快解决问题;考得好则加勉,考得不好则寻找不足,加倍努力。
负向心理行为:为考试而学,唯成绩取向;考得好才有劲头学习,考不好则心灰意冷;更倾向于使用省力的不求甚解的方法获得知识,幻想轻松而又名列前茅。上课不预习、无问题、很少读教科书;上课感兴趣的内容才听,不感兴趣的就不听;忙于写作业,少对学习内容归纳总结;不会做的题目就空着,等老师讲评;需要环境压力才不得不学习等。
心理行为分析:基于内在求知动机的学习行为才会坚定持久,也更能使人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起终身受益的学习品质。而唯成绩取向的学习者就必须有分数的激励,程度严重者甚至不择手段要分数;因求知欲不高而不能专注于学习过程,容易急功近利或盲目与人比较,败坏自己和他人的心情或关系。
3.时间管理
正向心理行为: 对学习内容作与自己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相匹配的计划安排,并能注重计划的落实,遇到干扰也能弹性处理; 上课/自习/活动都能全力以赴;先做重要的事,统筹兼顾多种要求;有自己的阶段重点和具体时间安排;善于使用零星时间。
负向心理行为:计划总是过多,做事多处在匆匆带过状态;变化多于计划,顾此失彼;边做边玩或先玩后做,学习启动慢,难以进入学习状态,不得不加班加点;做这想那,频繁转换,难以贴近自己的需要。
心理行为分析:时间管理的有效程度体现在时间安排是否符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是否坚持执行自己制定的时间安排表。包括具体的学习目标、执行时间和执行方法。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时间安排表,反映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水平;能否有效执行计划则反映了学生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得分低的学生需要进行元认知训练,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会抗干扰、抗拖延的技巧。
4.抗焦虑水平
正向心理行为: 相信自己,相信老师,接受或喜欢学习和考试;知道想太多没用,会着重把握当下,学习行为比较稳健;承认自己有所不足并愿意面对;有目标而又重在过程把握;为人处事情绪比较稳定,会更专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负向心理行为:没安全感,对自己没信心;害怕老师提问,害怕考试或讨厌学习、考试;预测自己肯定学不好、考不好;重结果轻过程;反复强化曾有过的考试失利经验; 遇复杂困难的事容易慌乱而不是面对和解决问题;确认考不好对不起父母/老师。
心理行为分析: 情绪受思维影响。个体关于自身能力、智力及未来的否定想法不但使其转移了注意力,而且伴随这类思维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对其生理和行为都有阻抑和消弱的作用,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而转向无效的自我批评或恐惧。对这类学生,一要帮助其调整认知,端正对学习和考试的认识;二要帮助其学会控制和降低焦虑的技巧,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中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认知水平。
5.专心程度
正向心理行为:明确自己学习中的具体目标;知道自己注意力的变化规律;主动将重要的事安排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主动消除/回避干扰因素,能沉浸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中。
负向心理行为:无具体目标意识;易受环境干扰;不晓得自己注意力的变化规律;情感上更关注生活中的其他事件;更多强调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容易转移注意力,难以专注做事情。
心理行为分析:本项心理行为既受相关生理因素影响,如感觉统合能力,也受个体当时所处生活环境及自身心理状态影响。同时与个体的目标感、意志力、行为习惯和生活/学习定位都有关系。
6.信息加工
正向心理行为:喜欢多问并思考为什么;会用联系与比较等方法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会寻找关键特征,强化意义记忆;会注重对所学知识作归类整理;会调动课内外学习/生活的相关资讯与正在学习的新知识建立具体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能够保持、回忆再现乃至灵活运用的知识结构体系。
负向心理行为:喜欢直接接受老师给的答案;学习中更多是基于背诵的记忆经验;解释问题多背答案而非理性分析;不善使用联系和比较等方法;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平时与学习相联系的有选择的泛读与精读都过少,生活视野较小,有情感投入的具体事务操作或兴趣内容也比较少。 (黄碧芬)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策略量表;十大心理行为因素;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6-0013-04
学习效果之于学生的重要性宛如空气之于人的生命般理当受到学习者及其所在系统的高度关注。遗憾的是在许多人心中,“学习效果”已被狭隘的“学习成绩”所取代。于是,许多学生将成绩的排名是否进步、是否靠前看成自己学习是否有效的惟一标志——成绩好则飘飘然,进而又唯恐不能保持绝对优先而心怀焦虑;成绩下降就伤自尊,全面否定自己的努力过程。呈现出学习上的“功利主义”“斤斤计较”“自我压迫”或“自我否定”。这既不符合我们的育人目标,也不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指引的方向。
我校《高中新课程学习策略的优化与指导研究》课题直接触及如何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系统,提升学习策略水平的问题,选择了中科院心理所修订的《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为工具,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经常感受的情绪、具体的学法和时间管理等十个维度的正反两方面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并由具体的比较鉴别来帮助学生感知和调适自己的学习状态——使用良好的学习策略而优化学习心理素质,提高学习成绩。本文拟就我们面向班级团体和大量学生个案访谈所得到的典型观点和方法作十大心理行为因素的对照分析,并提出方便教师选用的指向优化高中生学习策略指导亟待关注的基本问题。
一、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的十大心理行为分析
1.学习态度
正向心理行为: 认同学习可以帮助自身拓展视野、丰富知识、训练思维、了解科学、了解社会;认同学校教育能够帮助自己打好基础,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认同只有对还不感兴趣的科目也全力以赴,才可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
负向心理行为:认为学校课程学习对实际生活作用不大;学不学都一样,学得好未必发展好;现在大学毕业都不好找工作,学再多也没什么用;抱怨课程枯燥、教学无趣、作业太多、环境不好等。
心理行为分析:态度决定一切。确认学校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学习者主动自觉的学习行为;而否定或怀疑学校学习价值的学生遇到困难就容易逃避或放弃。后者需要重新评估学校的学习活动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以端正认识并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培养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和勤奋程度。
2.动机行为
正向心理行为:为理解和解决问题而学;更喜欢体验自己对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自我控制感和效能感,从而更自觉地选择有难度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期望从中学到本领、提高能力;会以主动负责的做法去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会主动记下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独立思考或向老师/同学请教而力争尽快解决问题;考得好则加勉,考得不好则寻找不足,加倍努力。
负向心理行为:为考试而学,唯成绩取向;考得好才有劲头学习,考不好则心灰意冷;更倾向于使用省力的不求甚解的方法获得知识,幻想轻松而又名列前茅。上课不预习、无问题、很少读教科书;上课感兴趣的内容才听,不感兴趣的就不听;忙于写作业,少对学习内容归纳总结;不会做的题目就空着,等老师讲评;需要环境压力才不得不学习等。
心理行为分析:基于内在求知动机的学习行为才会坚定持久,也更能使人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起终身受益的学习品质。而唯成绩取向的学习者就必须有分数的激励,程度严重者甚至不择手段要分数;因求知欲不高而不能专注于学习过程,容易急功近利或盲目与人比较,败坏自己和他人的心情或关系。
3.时间管理
正向心理行为: 对学习内容作与自己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相匹配的计划安排,并能注重计划的落实,遇到干扰也能弹性处理; 上课/自习/活动都能全力以赴;先做重要的事,统筹兼顾多种要求;有自己的阶段重点和具体时间安排;善于使用零星时间。
负向心理行为:计划总是过多,做事多处在匆匆带过状态;变化多于计划,顾此失彼;边做边玩或先玩后做,学习启动慢,难以进入学习状态,不得不加班加点;做这想那,频繁转换,难以贴近自己的需要。
心理行为分析:时间管理的有效程度体现在时间安排是否符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是否坚持执行自己制定的时间安排表。包括具体的学习目标、执行时间和执行方法。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时间安排表,反映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水平;能否有效执行计划则反映了学生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得分低的学生需要进行元认知训练,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会抗干扰、抗拖延的技巧。
4.抗焦虑水平
正向心理行为: 相信自己,相信老师,接受或喜欢学习和考试;知道想太多没用,会着重把握当下,学习行为比较稳健;承认自己有所不足并愿意面对;有目标而又重在过程把握;为人处事情绪比较稳定,会更专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负向心理行为:没安全感,对自己没信心;害怕老师提问,害怕考试或讨厌学习、考试;预测自己肯定学不好、考不好;重结果轻过程;反复强化曾有过的考试失利经验; 遇复杂困难的事容易慌乱而不是面对和解决问题;确认考不好对不起父母/老师。
心理行为分析: 情绪受思维影响。个体关于自身能力、智力及未来的否定想法不但使其转移了注意力,而且伴随这类思维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对其生理和行为都有阻抑和消弱的作用,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而转向无效的自我批评或恐惧。对这类学生,一要帮助其调整认知,端正对学习和考试的认识;二要帮助其学会控制和降低焦虑的技巧,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中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认知水平。
5.专心程度
正向心理行为:明确自己学习中的具体目标;知道自己注意力的变化规律;主动将重要的事安排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主动消除/回避干扰因素,能沉浸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中。
负向心理行为:无具体目标意识;易受环境干扰;不晓得自己注意力的变化规律;情感上更关注生活中的其他事件;更多强调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容易转移注意力,难以专注做事情。
心理行为分析:本项心理行为既受相关生理因素影响,如感觉统合能力,也受个体当时所处生活环境及自身心理状态影响。同时与个体的目标感、意志力、行为习惯和生活/学习定位都有关系。
6.信息加工
正向心理行为:喜欢多问并思考为什么;会用联系与比较等方法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会寻找关键特征,强化意义记忆;会注重对所学知识作归类整理;会调动课内外学习/生活的相关资讯与正在学习的新知识建立具体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能够保持、回忆再现乃至灵活运用的知识结构体系。
负向心理行为:喜欢直接接受老师给的答案;学习中更多是基于背诵的记忆经验;解释问题多背答案而非理性分析;不善使用联系和比较等方法;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平时与学习相联系的有选择的泛读与精读都过少,生活视野较小,有情感投入的具体事务操作或兴趣内容也比较少。 (黄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