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行进 在整合中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效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效率心理健康课虽然在各地各校展开,但发展水平不平衡,整体质量不高。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其实效性?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课堂的主要构成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作了反思和整合,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选好执教者
毋庸置疑,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案,不同的人来执教,结果肯定会有差异。同样我们也容易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素养及人格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应高于一般教师,最好具备某些特质。在此前提下,再考虑是否科班出身并进行业务培训。
爱心。“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心理课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心灵成长,而不是知识灌输与传授,因此尤其需要心理教师怀有一颗真挚的爱心。离开爱和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则被抽空了灵魂。
兴趣。兴趣是工作的主要原动力,出于谋生目的或行政安排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走进心理课堂,而且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耐心。健全人格的形成是渐进的。面对个性不同且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若缺乏宽容心和平常心,急于求成,期待立竿见影,则很容易出现简单化、主观化倾向及挫败感。
自知力。心理教师的价值观、世界观、人性观、人生观等,往往会不自觉地影响正在成长的学生。心理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洞察力,就很难察觉由于自己的偏见或情绪而可能对事实加以歪曲。
共情。自然恰当的共情常常能迅速打开学生的心门。要达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深入进去同时又能走出来,是不容易的。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但很难达到较高境界。
一般情况下,学校行政管理者包括班主任等不宜担当心理教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