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11期
编号:1319002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及反思(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第11期
     那又如何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呢?

    其实,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的学习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或补充学习的形式,如果过于强调其中的一端,就会失之偏颇。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施,对教师的权威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面临着从知识传递者向建构合作者角色转换的问题。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这种角色转换绝非易事,教师仅有丰富的知识已远远不够,还必须熟悉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配套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虽然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很高。比如,教师要考虑如何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活现实的真实性任务,如何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如何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支架”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何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和适时交流等。另外,教师的心态转变问题也需要解决,教师从一个传授知识的权威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需要放下权威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探讨。这些都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的最大弊端,因为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而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却没能得到体现: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未免过分夸大了情境的重要性和直接经验的获取,从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而在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则更为直接,利于吸收,比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含义更有效率。另外,教师自身的学习经验也会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