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89998
师源性和学源性心理伤害及应对策略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11期
     的实际做法却是张榜公布所有人的考试成绩,这必然影响学生的自尊,加重学生的考试焦虑。此外,未达到教师标准的学生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包括身体惩罚(罚站、罚抄作业)和心理惩罚(包括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冷落、孤立、排斥,将学生赶出教室,对学生的个人隐私或秘密加以宣传、渲染等),考前的高期望和考后不达标的多种惩罚措施往往使得学生对自我产生不良归因。而长期受罚的学生会产生内部归因,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不合理的自我概念和评价——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经历了“我想学”到“不得不学”到“怕学”的过程,焦虑水平逐渐上升。

    2.考试的自我效能感和与考试相关的认知因素

    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考试相关认知因素呈显著相关。中小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考试不重要,则考试焦虑明显低于认为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绩、考试重要的学生。对于考试的自我效能感高,或者考前复习全面深入使个体的焦虑水平降低;如果学生对于考试的后果有明确的认知,比如考试不重要、考试不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那么学生则更能以平静的心态来应对考试。

    三、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无论是师源性心理伤害还是学源性心理伤害,都可归因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不足。师源性心理伤害是教师直接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而学源性心理伤害尽管不是完全直接由教师导致,但教师也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改变了以往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单一模式之后,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相互渗透结合,使每位教师都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学生潜能的义务和责任。学源性心理伤害的产生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及时疏导能力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和培养。因此,减少师源性和学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本途径是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心育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达不到震撼心灵的目的,纯理论灌输也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因此,教师需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完成从“权威说教者”到“理性协助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的辅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地位,教师是平等地位中的首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享成长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心理活动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协助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最终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教师从事心理咨询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或是学科渗透工作,抑或是诊断和疏导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品质,都必须经历发现问题、引导训练、巩固提高三个过程,那么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整合模式的要求,对应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应包括:判断鉴别能力、心理训练能力和反思体验能力。

    判断鉴别的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心理敏感性,能够知觉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某种心理品质的缺失,并将其正确归类,以便在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后能够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归因;而且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或采用恰当的手段(如心理测量)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自身某种积极心理品质的缺失,从而激发学生寻求心理帮助、参与心理活动的动机。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和运用心理健康标准,合理利用相关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缺失感和参与心理活动的动机。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最终必须通过策略训练来实现,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策略训练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切实有效的目的就必须让学生处于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心的体验,所以策略训练阶段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采取合适的心理训练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心理体验和心理建构。策略训练阶段需要教师具有创设有意义真实情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思维策略的能力、促进行为和心理的协调转变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在活动中情感体验的能力。

    经过心理训练,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同时心理和行为发生了暂时改变,但如果要促进心理成长的概括和迁移,促进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积淀,则需要进行反思体验。反思体验是指教师能够采取合理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反思,将心理训练中获得的成长经验延伸并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最终促进学生自我调节,不断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该环节往往采取呈现问题、训练前后进行对比、设计情境、自我暗示与提醒等形式。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具有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和引导学生体验、内化的能力等。

    总之,要从根源上消除师源性和学源性心理伤害,需要教师在不同层面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汲取知识和技能,不断实践探索。 (信忠义 郑家莹 刘衍玲)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