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系统视野下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生;微生态系统;心理辅导
微生态系统环境与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密切相关,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所致;若要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则需要改变其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因素。本文以一个六年级学生浩浩的个案为例,论述了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模式的操作方法。
一、案主基本情况与行为表现
浩浩,男,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个头不高,坐在第一排。浩浩贪玩,写字不认真,胡乱答题,应付了事,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在家中,他最惧怕爸爸,但爸爸缺乏耐心,经常打骂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母亲在个体服装厂打工,每天很晚才回来,有时到家孩子已经睡了,她第二天一大早又匆匆上班去了,星期天还要加班,平时难得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因此不了解孩子的动态表现;不识字,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只能大体看看孩子做作业态度如何,对孩子“谎报军情”无可奈何。在家里妈妈、奶奶都是他的“下饭小菜”,根本管不了他。有一次,奶奶来接他时,跟老师交流了一些他在家的表现,他竟然当着老师的面骂奶奶哕嗦!还有一次他在做题时,老师出于关心想摸摸他的头,他下意识地一缩,以为老师要打他。很显然,这孩子被打多了,严重缺乏安全感。在学校里浩浩很不受老师欢迎,批评惩罚等是家常便饭,他的玩伴也只是与他情况差不多的学生。上五年级时,因为学习成绩下降,原先的班主任曾要求妈妈到过一次学校,老师当面指责妈妈:“孩子这么差,家长是怎么当的……”妈妈觉得很没面子,以后就再也不敢与老师见面,也不知道与老师如何交流。因此,浩浩变成了“无人管”,成绩更是“雪上加霜”。六年级时学校重新分班,换成了现在的班主任。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了个体发展的生态模型,把中小学生的生态系统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四个层次,微系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等因素构成的系统环境。四个层次的系统因素中,对中小学生影响最为直接以及最大的是微系统因素。
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微生态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到的环境,因此,微生态系统环境与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密切相关,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所致。一些存在某些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身上能映射出其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的亲子关系,或者是教师不当的学校教育和不良的师生关系,或者是其不良的同伴关系,学生接受着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甚至是全方面的不良影响。若要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则需要改变其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因素,构建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预防或减少他们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优化心理素质。
很显然,浩浩的微生态系统因素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爸爸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父子关系疏远,母亲和奶奶对他无力管教,家庭教育无法起到有效的管教和引导作用;以前的教师已经对浩浩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对他的态度非常的消极,只进行一些简单的批评惩罚教育,很难起到积极的效果,只会使他越来越自卑和自暴自弃;只有几个与他情况相似的同学做朋友,其他同学对他厌而远之;以前的教师与浩浩家长的关系也很疏远,教师指责家长不负责任,而家长则害怕见到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很难共同配合对孩子进行协同教育。
三、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模式的干预措施
目前,大多数对问题孩子的辅导,往往是从孩子本身入手,这也确实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对中小学生而言,其心理与行为发展与微生态系统的关系密切,仅从孩子本身入手进行辅导,效果会非常有限,且如果其微生态系统因素已经严重恶化的话,甚至会没有效果。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的辅导,应从改善其赖以生存的微生态系统因素入手,即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与亲子关系,教师积极地教育引导,改善其在同伴中的地位及对其的态度与评价,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齐抓共管,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对其形成一个积极的评价和期待氛围,给其注入积极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有效地消除其不良心理与行为。
1.班主任与家长会商,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新班主任主动到浩浩家进行家访,与他的爸爸、妈妈和奶奶进行交流,希望家长不要灰心不要放弃,要沉着面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慢慢去改变孩子,并要求他们有时间多到学校来了解孩子的情况,多与老师沟通。家长非常感动。在会商的过程中,老师建议浩浩的爸爸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多辅导教材上的习题,逐步树立浩浩的自信心,不要做过多偏难的题目,否则,浩浩难以理解,家长也容易发脾气,孩子也没了信心。建议爸爸要有耐心,孩子渐渐长大了,千万不能动手,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会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父母到学校与老师交流得多了,爸爸的脾气改了很多,浩浩与爸爸妈妈以及奶奶的冲突少了很多,变得听话了。
2.教师实施鼓励与“偏爱”,提高其自信心
浩浩因为学习差,平时表现得非常自卑,上课从不举手发言。有一次数学老师故意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他声音很低,因为坐在最前面,老师听清了,于是就低声对他说:“说得对!”然后大声对其他学生说:“请浩浩同学再说一遍。”他这次回答果然声音高了,于是老师借机在学生们面前表扬他,鼓励他以后要大胆回答问题。那次以后他回答问题的表现好多了。每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数学老师的课,老师跟他奶奶说可以迟一点来接,老师要检查他一周来所学的情况,并让他在黑板上独立做一些题目,做对了就大力表扬,做错了再给予辅导。总之,他一有好的表现,老师就在学生们面前表扬他、激励他。
教师的鼓励可以重建孩子的自信,并激发孩子的表现欲;同时,教师的单独辅导,可以弥补孩子以往知识掌握的不足,有利于目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孩子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重塑形象,提高地位,激发积极的内在发展动力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发生的”。后进生很想努力摆脱自己那种灰头土脸的形象,也希望同学用平等甚至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浩浩与其他学生一样,有自己的人格,渴望得到尊重,希望得到赏识。但由于他在思想上、学习上表现较差,往往得不到同学、老师的尊重,这种矛盾使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痛苦。当他得不到尊重时,就走向另一端,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破罐子破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讽刺、挖苦,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因为身体的创伤能医治,心灵的创伤则难以愈合。
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故意给浩浩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重塑形象,让他以新姿态、新面貌在班级中挺胸做人。久而久之,浩浩觉得自己的人格、价值和自尊得到了肯定,提高了学习信心,逐步消除了无助感和自卑感,形成了好孩子定向,形成了积极的内在动力趋向,逐步表现出了积极的心理与行为。
一个学生的成长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后进生在向好的方向转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多次反复。因此,应允许他们犯错,更应允许他们改正错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内化,耐心教导,让后进生从错误中逐渐成长起来。
当浩浩在“分数乘法”单元考了64分、“分数除法”单元考了62分、期中考试数学只考了32.5分后,老师并没有过于责怪他,而是与他一起分析原因:一是试卷确实偏难;二是上两次成绩有所进步后,出现了骄傲情绪,课上与同学说悄悄话,答题时粗心大意。
通过一年的辅导,浩浩在课堂上的表现日趋活跃,学习态度明显好转,数学成绩曾有两次达到了九十多分,其他科目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 (张拥军 沈永江)
微生态系统环境与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密切相关,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所致;若要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则需要改变其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因素。本文以一个六年级学生浩浩的个案为例,论述了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模式的操作方法。
一、案主基本情况与行为表现
浩浩,男,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个头不高,坐在第一排。浩浩贪玩,写字不认真,胡乱答题,应付了事,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在家中,他最惧怕爸爸,但爸爸缺乏耐心,经常打骂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母亲在个体服装厂打工,每天很晚才回来,有时到家孩子已经睡了,她第二天一大早又匆匆上班去了,星期天还要加班,平时难得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因此不了解孩子的动态表现;不识字,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只能大体看看孩子做作业态度如何,对孩子“谎报军情”无可奈何。在家里妈妈、奶奶都是他的“下饭小菜”,根本管不了他。有一次,奶奶来接他时,跟老师交流了一些他在家的表现,他竟然当着老师的面骂奶奶哕嗦!还有一次他在做题时,老师出于关心想摸摸他的头,他下意识地一缩,以为老师要打他。很显然,这孩子被打多了,严重缺乏安全感。在学校里浩浩很不受老师欢迎,批评惩罚等是家常便饭,他的玩伴也只是与他情况差不多的学生。上五年级时,因为学习成绩下降,原先的班主任曾要求妈妈到过一次学校,老师当面指责妈妈:“孩子这么差,家长是怎么当的……”妈妈觉得很没面子,以后就再也不敢与老师见面,也不知道与老师如何交流。因此,浩浩变成了“无人管”,成绩更是“雪上加霜”。六年级时学校重新分班,换成了现在的班主任。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了个体发展的生态模型,把中小学生的生态系统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四个层次,微系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等因素构成的系统环境。四个层次的系统因素中,对中小学生影响最为直接以及最大的是微系统因素。
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微生态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到的环境,因此,微生态系统环境与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密切相关,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所致。一些存在某些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身上能映射出其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的亲子关系,或者是教师不当的学校教育和不良的师生关系,或者是其不良的同伴关系,学生接受着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甚至是全方面的不良影响。若要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则需要改变其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因素,构建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预防或减少他们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优化心理素质。
很显然,浩浩的微生态系统因素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爸爸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父子关系疏远,母亲和奶奶对他无力管教,家庭教育无法起到有效的管教和引导作用;以前的教师已经对浩浩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对他的态度非常的消极,只进行一些简单的批评惩罚教育,很难起到积极的效果,只会使他越来越自卑和自暴自弃;只有几个与他情况相似的同学做朋友,其他同学对他厌而远之;以前的教师与浩浩家长的关系也很疏远,教师指责家长不负责任,而家长则害怕见到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很难共同配合对孩子进行协同教育。
三、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模式的干预措施
目前,大多数对问题孩子的辅导,往往是从孩子本身入手,这也确实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对中小学生而言,其心理与行为发展与微生态系统的关系密切,仅从孩子本身入手进行辅导,效果会非常有限,且如果其微生态系统因素已经严重恶化的话,甚至会没有效果。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的辅导,应从改善其赖以生存的微生态系统因素入手,即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与亲子关系,教师积极地教育引导,改善其在同伴中的地位及对其的态度与评价,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齐抓共管,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对其形成一个积极的评价和期待氛围,给其注入积极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有效地消除其不良心理与行为。
1.班主任与家长会商,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新班主任主动到浩浩家进行家访,与他的爸爸、妈妈和奶奶进行交流,希望家长不要灰心不要放弃,要沉着面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慢慢去改变孩子,并要求他们有时间多到学校来了解孩子的情况,多与老师沟通。家长非常感动。在会商的过程中,老师建议浩浩的爸爸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多辅导教材上的习题,逐步树立浩浩的自信心,不要做过多偏难的题目,否则,浩浩难以理解,家长也容易发脾气,孩子也没了信心。建议爸爸要有耐心,孩子渐渐长大了,千万不能动手,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会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父母到学校与老师交流得多了,爸爸的脾气改了很多,浩浩与爸爸妈妈以及奶奶的冲突少了很多,变得听话了。
2.教师实施鼓励与“偏爱”,提高其自信心
浩浩因为学习差,平时表现得非常自卑,上课从不举手发言。有一次数学老师故意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他声音很低,因为坐在最前面,老师听清了,于是就低声对他说:“说得对!”然后大声对其他学生说:“请浩浩同学再说一遍。”他这次回答果然声音高了,于是老师借机在学生们面前表扬他,鼓励他以后要大胆回答问题。那次以后他回答问题的表现好多了。每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数学老师的课,老师跟他奶奶说可以迟一点来接,老师要检查他一周来所学的情况,并让他在黑板上独立做一些题目,做对了就大力表扬,做错了再给予辅导。总之,他一有好的表现,老师就在学生们面前表扬他、激励他。
教师的鼓励可以重建孩子的自信,并激发孩子的表现欲;同时,教师的单独辅导,可以弥补孩子以往知识掌握的不足,有利于目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孩子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重塑形象,提高地位,激发积极的内在发展动力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发生的”。后进生很想努力摆脱自己那种灰头土脸的形象,也希望同学用平等甚至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浩浩与其他学生一样,有自己的人格,渴望得到尊重,希望得到赏识。但由于他在思想上、学习上表现较差,往往得不到同学、老师的尊重,这种矛盾使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痛苦。当他得不到尊重时,就走向另一端,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破罐子破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讽刺、挖苦,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因为身体的创伤能医治,心灵的创伤则难以愈合。
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故意给浩浩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重塑形象,让他以新姿态、新面貌在班级中挺胸做人。久而久之,浩浩觉得自己的人格、价值和自尊得到了肯定,提高了学习信心,逐步消除了无助感和自卑感,形成了好孩子定向,形成了积极的内在动力趋向,逐步表现出了积极的心理与行为。
一个学生的成长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后进生在向好的方向转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多次反复。因此,应允许他们犯错,更应允许他们改正错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内化,耐心教导,让后进生从错误中逐渐成长起来。
当浩浩在“分数乘法”单元考了64分、“分数除法”单元考了62分、期中考试数学只考了32.5分后,老师并没有过于责怪他,而是与他一起分析原因:一是试卷确实偏难;二是上两次成绩有所进步后,出现了骄傲情绪,课上与同学说悄悄话,答题时粗心大意。
通过一年的辅导,浩浩在课堂上的表现日趋活跃,学习态度明显好转,数学成绩曾有两次达到了九十多分,其他科目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 (张拥军 沈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