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11期
编号:13190011
一则突发事件后的应激心理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第1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恐惧;应激心理干预

    一、事件背景

    2011年3月15日(周二)晚上,一名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初三女生张某,回老家办身份证,顺便回学校看望昔日的同学。晚上张某想在学校宿舍借宿,生管老师查房时,她担心生管老师会反对她留宿,于是藏到了走廊尽头的卫生间,还给同学发了条短信告知自己的藏身之地。生管老师查房结束后,同学见她还未回来,就到卫生间找她,但是没有找到,于是又叫了几个人一起找,找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种不祥的感觉顿生。

    这时有学生透过窗户看到一楼地上似乎躺着一个人,但是不能确定。大家都慌了,赶紧向生管老师报告了情况。生管老师马上联系了校领导,最后证实,躺在一楼的人正是想借宿的张某,已经死亡。经过民警鉴定,属于意外坠楼死亡。校方当晚清理了现场。周三晚上,有很多寄宿的女生请假回家,表示不敢在学校宿舍过夜,周四仍按时到校上课。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以便制定干预方案,我们向事发学校的副校长及办公室主任进一步了解了情况:周四仍有一部分寄宿女生请假回家过夜,第二天仍按时到校上课,上课时学生的反应和往常没什么区别。校方、老师也向学生了解了情况,大部分人表示害怕有鬼。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把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人群进行筛查,初步锁定干预对象为看到现场的学生、女生管、以前与死者关系较好的学生、与死者同班且反应比较强烈的女生、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宿舍(110宿舍)的全体学生、其他年级反应比较强烈的寄宿女生。

    制定方案:对情况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学生采用“突发事件应激会谈(CISD)”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