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89915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互动模式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11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高涨。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面临着成长中的困惑与无奈,使我们认识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创建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非常重要。为此,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发展的教育模式,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一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家庭”互动模式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学校、家庭两个生活环境,使教育由学校“孤军奋战”转变为学校、家庭合作的一种有效模式。

    一、“学校—家庭”互动模式含义及解析

    所谓“学校—家庭”互动模式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具体表现为学校与家庭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访问的互动模式,教师、家长、学生都是模式中的实践主体,通过这种模式使中学生健康成长,家庭受益,学校发展。

    在这个模式中,中学生是主体,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教师是实践的主体,教师要不断学习深造,使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而且在学校与家庭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也将获得提高;家长也是实践的主体,因为中学生很多问题不是在学校环境里就可以解决的,在这个模式中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获得心理学知识,能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同时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学校—家庭”互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途径上突出利用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使二者形成教育合力。

    二、“学校—家庭”互动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rffenbrenner)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研究“环境中发展”或者说“发展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的系统组成。其中他们最为熟悉的是“微系统”(mi—crosystem),这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的环境。儿童的微系统之一是由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另一个微系统是学校环境,主要由教师和同伴组成。儿童生态的另一个水平是中间系统(mesosystem),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儿童生态环境的第三个水平是外层系统(exosystem),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儿童生态的最后一个系统是宏系统(macmsystem),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模型启示我们: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不能只考虑单一因素或某一环境的影响,而应考虑到各个因素或多个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这个模型中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系统,“学校一家庭”互动模式的构建就是从影响中学生的两个微系统入手,分析原因,构建具体的实施措施,评价论证效果,体现出研究的系统性,这种构建模式与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式有着一致性。

    三、“学校—家庭”互动模式框架及活动程序

    (一)“学校—家庭”互动模式框架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互动模式操作

    “学校—家庭”互动模式充分发挥了二者的合力作用,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的实践主体地位。我们采取了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访问的途径实现教育目标。

    1.互相学习,为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带来了便利性

    互相学习主要指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校、教师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家长在培训中也可以提出问题,使教师在培训中得到启发。其目的是提高家长的素质,转变其教育观念。

    学习形式以讲座辅导为主,学校定期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召集家长到校培训学习,根据家长素质的不同分成两个培训班,每次一个专题,如“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使他们积累成功的家教经验;“孩子的心理知多少”让家长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青春期的孩子给予特殊教育;“考试焦虑的防治”,让家长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地关注孩子的分数,并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心理放松训练法。

    家长学习的时候,结合自己的教子实践,向教师提出了许多困扰他们的问题,比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为什么孩子们并未感到幸福,怎么和孩子进行沟通,等等。这些提问也丰富了教师的视野,教师把其中一些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不可否认,家长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由于家长素质不同,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上都存在一定误区。通过学习,家长们学会了解孩子、认识孩子,规范了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设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陶冶出健康的心理品质;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互相沟通,有利于家长教师达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互相沟通是指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策的沟通。教师和家长之间应建立起沟通机制,以便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尽快采取相应措施。沟通形式也很多,可以用家长会形式,也可以用家长一教师恳谈会形式,也可以让班主任灵活安排等。

    家长会由学校组织,以班为单位,学校公布每一阶段的计划与教育模式后,争取取得家长的配合。然后各班分小组进行,教师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告诉家长,以求家长重视,共同探讨对策。如召开少男少女的“爸爸妈妈会”,要求家长注意观察子女成长中的生理、心理变化,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毕业班的家长应学会一些应考方法与技巧,配合学校为学生减压、降低焦虑。

    对于部分问题学生,召开家长一教师恳谈会。教师邀请有关家长参加,就某些学生的专门问题进行协调讨论,统一认识,寻求教育良方。如一名家长发现孩子每次考前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以前从未当回事,自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认识后,家长主动向班主任说明情况并向心理教师咨询方法,在家长的配合下,这名学生克服了考前焦虑情绪,考入了理想学校。

    通过互相沟通,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上能达到共识,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睦的教 (佟荣颐)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