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2年第5期
编号:13182383
心理辅导活动课“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及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5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动态生成;工作坊

    从事了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听过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在观课、议课环节中好多教师会讲到心理辅导课要保持价值观的中立。但对于为什么要价值中立,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立的度如何把握等问题思考得很少。本文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些梳理和反思。

    一、“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目前,国内心理辅导活动课大多采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是由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mson Rogers)提出的。其含义是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它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要讲究指导的艺术。同时,它突出了传统教育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

    非指导性应答通常是一些简短的答话,这些话不是解释、评价或给予忠告,而是对理解加以反映、澄清、接受和证明,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念。

    在教学目的上以情感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学的重点放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态度上;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和合作。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

    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应用实例

    下面是笔者的青春期辅导课“那时花开”部分课堂实录。

    小娜,就读于高中一年级,聪明又善良。父母都在北京开门市部,平时的生活由年迈的奶奶照顾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