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3期
编号:13172718
心理活动课如何烹出“心理味”(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3期
     学生表现得可爱、幽默的地方,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笑,这样可以使师生间表现出好像对某个问题有了共同的话语,让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灵更贴近。

    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这不仅可以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觉得老师离他们很近,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并且觉得其实老师小时候跟他们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由此能敞开心扉。

    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理辅导教师不能以“师者”身份高高在上地进行说教。尤其是活动分享环节,心理辅导教师不能以“真理在手”自居,咄咄逼人地对学生进行教导或规范。学生在众目睽睽和咄咄逼问之下,要么退缩,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么激化矛盾,增强对立情绪。

    在教研课听课活动中,常常有教师疑惑:“学生说错了,我也要‘无条件接纳’吗?那我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这样想,是因为很多教师混淆了“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同意”的区别。“无条件接纳”是指我们理解他的想法,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他有自己认为正确的理由。我们不评判他的想法正确与否,只是理解他有自己的理由。而“无条件同意”则是无论他怎么想,我们都认为他是正确的。

    心理辅导教师不会直接教导学生怎么做是正确的,却会在诸如“你是这样做的,那你这样做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对方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在一系列的追问中,帮助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从而主动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心理课上,只有辅导教师做到了真诚地尊重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所有想法“无条件接纳”,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表达个人情感,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激烈的思想碰撞和争鸣中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5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