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辅导课“阻抗”现象的分析和对策研究(1)
〔摘要〕心理辅导课堂上有时学生会表现出调侃、哄堂大笑、窃窃私语、不愿交流等心理阻抗现象。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的上课状态?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有意无意地进行课堂阻抗?怎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阻抗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人本主义活动、提供安全的交流环境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心理辅导课;心理阻抗;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7-0011-03
小学心理辅导课是指在小学阶段,按同一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1]。
心理阻抗(resistance)是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分析过程的一种抵抗。这种抵抗分有意抵抗和无意抵抗。阻抗不仅会在心理个案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也会在心理辅导课堂中出现,在小学心理辅导课堂上,一些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意无意地采用某些防御措施或阻抗方式,阻碍对其心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或探讨,阻碍辅导进程,影响心理辅导课顺利和有效地进行。
一、小学心理课堂“阻抗”现状的分析
2012年1月,笔者对浙江省温州市区三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课有效性”的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296份。调查发现有34.5%的学生对上心理辅导课的态度是不愿意或无所谓,有60.1%的学生不愿意或有时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心理辅导课中学生没有完全真实地表达自我,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来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学生的心理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一)调查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心理辅导课是既喜欢,又会有意或无意地进行阻抗,心理阻抗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调侃
在心理辅导课上,有些学生对一些话题有时会进行调侃。如果学生曾经在品德课或其他课程中不止一次地接触过相关内容,学生觉得自己很熟悉,很内行,往往对交流话题进行随意调侃,无法进行内心体验。
2.哄堂大笑
笔者在六年级的心理辅导课“男生VS女生”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男生VS女生。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同学对男女生的评价。
我眼中的女生:对男生胆大如虎,对其他事物胆小如鼠。看似乖乖女,真面目却是母老虎,每日不打就是骂,打完骂完还告状,天天借笔终不还,还要我说“你好漂亮”。呕吐!
我眼中的男生:脏话连篇,打架如家常便饭,思想极其不健康。
师: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同学的想法,现在也来听听大家的想法,在班级里,你对男生或女生的看法如何?请注意我们是泛指,不特指。你可以说我们班多数女生是怎样的,不要说具体某一个人。
当一个男生腼腆地说:“我眼中的女生有时可爱,有时温柔……”学生们哄堂大笑,有的男生还发出唏嘘声,令那位男生颇为尴尬!
当交流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时,学生对他人的发言往往反应比较强烈,而这种过分关注的氛围,让发言者只敢说出主流想法,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3.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也是学生心理阻抗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心理上的抵触,学生不能完全融入心理辅导课,于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窃窃私语。这种行为表现了其对所上的课不感兴趣的态度。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为辅导主题对他们来说太幼稚或已是老生常谈。对同一辅导主题的相似环节学生表现出不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
4.不愿交流
在一节“友谊之树常青”的辅导课中,教师设计了几个环节,首先让三个学生演小品“考试后的风波”。故事大意是小明考试不理想,同学小军问他:“小明你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啊?”小明认为小军当着大家的面问他是在嘲笑他,一拳打过去,小军躲闪不及,撞坏了小丽的文具盒,三人扭打在一起。教师接着问:“他们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的心情会如何?”最后提出,每个人在和同学的交往中都会有些不开心的事,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遇到过的同学间交往中不开心的事。学生在看小品的时候很热闹,也比较专注,但在倾诉环节却没有敞开心胸去聊,有的学生干脆做一些小动作来回避。他们觉得当着众人的面,交流与同学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会得罪人,也会显得自己心胸狭窄。
(二)成因分析
心理辅导课上学生形成心理阻抗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活动的安排缺乏新意或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觉得没兴趣,或不愿意交流;其次,团体活动设计缺少结构化,节奏拖沓;再次,教师缺乏亲和力,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缺乏信任,或教师课堂组织调控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安全的氛围,使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形成阻抗心理;再次,团体凝聚力不够,团体动力不足[2];最后,班级原有的氛围不利于学生表达与交流,他们不肯轻易敞开心扉。
二、应对小学心理课堂学生“阻抗”现象的策略研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是非真实的心理过程与心理感受,那么心理活动课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原有的价值。由于心理课堂的独特性、辅导对象的个性丰富性和过程的动态生成性,上好一节成功的心理辅导课不是容易之事,与之相关的因素多样而复杂,但辅导教师的因素又是所有因素中最关键的。辅导教师要注重对各个环节的审视与反思。
1.共情同感
共情同感又可称为接纳、同理、共感等,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技术,同感技术包含“倾听”“辨识”和“沟通”三个历程[3]。只有在接纳和同理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其他层面的心理辅导。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信任程度更高,辅导教师的接纳、同理和共情对学生是否能投入心理辅导课的影响更大。教师应首先在表情和体态上表现出对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在课堂上保持与学生的视线接触,采取开放姿势;声调平和,语气亲切;面带微笑,保持轻松,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怀。其次,教师要适度回应学生,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能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例如:在五年级的一节情绪辅导课“寻找驱散‘乌云’的金钥匙”中,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教师进行了自我暴露,“我的儿子最近很贪玩,课间总是跑得满头大汗,回家衣服全脏了,作业都要等到吃了晚饭后再写。每天都要陪他到很晚,让我觉得很烦恼。”然后教师问学生“你有烦恼吗?请写下来。”让学生填写卡片:“我最烦恼的是 ,因为 。”接下来让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学生“倾诉烦恼”这个环节关系着这节辅导课的成败。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怯于谈自己家里的情况,但教师的微笑成了鼓励他倾诉的力量,他声泪俱下,道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委屈与烦恼。其余学生也很快进入状态,寻找和倾诉自己的烦恼。, 百拇医药(项小飞)
〔关键词〕小学;心理辅导课;心理阻抗;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7-0011-03
小学心理辅导课是指在小学阶段,按同一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1]。
心理阻抗(resistance)是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分析过程的一种抵抗。这种抵抗分有意抵抗和无意抵抗。阻抗不仅会在心理个案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也会在心理辅导课堂中出现,在小学心理辅导课堂上,一些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意无意地采用某些防御措施或阻抗方式,阻碍对其心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或探讨,阻碍辅导进程,影响心理辅导课顺利和有效地进行。
一、小学心理课堂“阻抗”现状的分析
2012年1月,笔者对浙江省温州市区三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课有效性”的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296份。调查发现有34.5%的学生对上心理辅导课的态度是不愿意或无所谓,有60.1%的学生不愿意或有时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心理辅导课中学生没有完全真实地表达自我,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来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学生的心理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一)调查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心理辅导课是既喜欢,又会有意或无意地进行阻抗,心理阻抗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调侃
在心理辅导课上,有些学生对一些话题有时会进行调侃。如果学生曾经在品德课或其他课程中不止一次地接触过相关内容,学生觉得自己很熟悉,很内行,往往对交流话题进行随意调侃,无法进行内心体验。
2.哄堂大笑
笔者在六年级的心理辅导课“男生VS女生”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男生VS女生。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同学对男女生的评价。
我眼中的女生:对男生胆大如虎,对其他事物胆小如鼠。看似乖乖女,真面目却是母老虎,每日不打就是骂,打完骂完还告状,天天借笔终不还,还要我说“你好漂亮”。呕吐!
我眼中的男生:脏话连篇,打架如家常便饭,思想极其不健康。
师: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同学的想法,现在也来听听大家的想法,在班级里,你对男生或女生的看法如何?请注意我们是泛指,不特指。你可以说我们班多数女生是怎样的,不要说具体某一个人。
当一个男生腼腆地说:“我眼中的女生有时可爱,有时温柔……”学生们哄堂大笑,有的男生还发出唏嘘声,令那位男生颇为尴尬!
当交流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时,学生对他人的发言往往反应比较强烈,而这种过分关注的氛围,让发言者只敢说出主流想法,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3.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也是学生心理阻抗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心理上的抵触,学生不能完全融入心理辅导课,于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窃窃私语。这种行为表现了其对所上的课不感兴趣的态度。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为辅导主题对他们来说太幼稚或已是老生常谈。对同一辅导主题的相似环节学生表现出不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
4.不愿交流
在一节“友谊之树常青”的辅导课中,教师设计了几个环节,首先让三个学生演小品“考试后的风波”。故事大意是小明考试不理想,同学小军问他:“小明你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啊?”小明认为小军当着大家的面问他是在嘲笑他,一拳打过去,小军躲闪不及,撞坏了小丽的文具盒,三人扭打在一起。教师接着问:“他们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的心情会如何?”最后提出,每个人在和同学的交往中都会有些不开心的事,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遇到过的同学间交往中不开心的事。学生在看小品的时候很热闹,也比较专注,但在倾诉环节却没有敞开心胸去聊,有的学生干脆做一些小动作来回避。他们觉得当着众人的面,交流与同学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会得罪人,也会显得自己心胸狭窄。
(二)成因分析
心理辅导课上学生形成心理阻抗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活动的安排缺乏新意或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觉得没兴趣,或不愿意交流;其次,团体活动设计缺少结构化,节奏拖沓;再次,教师缺乏亲和力,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缺乏信任,或教师课堂组织调控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安全的氛围,使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形成阻抗心理;再次,团体凝聚力不够,团体动力不足[2];最后,班级原有的氛围不利于学生表达与交流,他们不肯轻易敞开心扉。
二、应对小学心理课堂学生“阻抗”现象的策略研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是非真实的心理过程与心理感受,那么心理活动课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原有的价值。由于心理课堂的独特性、辅导对象的个性丰富性和过程的动态生成性,上好一节成功的心理辅导课不是容易之事,与之相关的因素多样而复杂,但辅导教师的因素又是所有因素中最关键的。辅导教师要注重对各个环节的审视与反思。
1.共情同感
共情同感又可称为接纳、同理、共感等,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技术,同感技术包含“倾听”“辨识”和“沟通”三个历程[3]。只有在接纳和同理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其他层面的心理辅导。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信任程度更高,辅导教师的接纳、同理和共情对学生是否能投入心理辅导课的影响更大。教师应首先在表情和体态上表现出对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在课堂上保持与学生的视线接触,采取开放姿势;声调平和,语气亲切;面带微笑,保持轻松,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怀。其次,教师要适度回应学生,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能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例如:在五年级的一节情绪辅导课“寻找驱散‘乌云’的金钥匙”中,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教师进行了自我暴露,“我的儿子最近很贪玩,课间总是跑得满头大汗,回家衣服全脏了,作业都要等到吃了晚饭后再写。每天都要陪他到很晚,让我觉得很烦恼。”然后教师问学生“你有烦恼吗?请写下来。”让学生填写卡片:“我最烦恼的是 ,因为 。”接下来让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学生“倾诉烦恼”这个环节关系着这节辅导课的成败。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怯于谈自己家里的情况,但教师的微笑成了鼓励他倾诉的力量,他声泪俱下,道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委屈与烦恼。其余学生也很快进入状态,寻找和倾诉自己的烦恼。, 百拇医药(项小飞)